历经六届旅游“黄金周” 武汉交通赚饱了
2002年10月5日08:32 长江日报
|
记者刘光菊 出门离开了交通工具寸步难行。6次旅游“黄金周”,武汉大打“旅游牌”给贴身服务的交通带来巨大收益。
“黄金周”带来“小春运”
过长假了,人们纷纷出来游山玩水,铁路、公路和航空部门又迎来了一拨“小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公路客车滚动出班,飞机票也出现少有的紧张。据有关交通部门统计,第一个“黄金周”共发送旅客211万人,较以往客流翻了一番。铁路、公路除了赚得了巨大的人气,还有日进斗金的收益,其中汉口站客运比以往同期增长40%,武昌站票房收入增长22%。“黄金周”给当时在低谷徘徊的航空注入一剂强心针,深圳、昆明、海口等地热线飞机客座率达到100%,就连水运也比平时增长了2倍多。
随后的几个“黄金周”,武汉“铁公空”七天送客客流次次刷新纪录,均达到220万人次左右。一客运站透露,“黄金周”几天的收入占了全年的近8%。
交通逐渐走向成熟
武汉交通历经六届“黄金周”考验后,从事先的准备不足和盲目逐渐走向成熟。
2000年5月是我国第一个“黄金周”,各大交通面对蜂拥而来的客源乱了阵脚。旅行社和交通部门未衔接好,导致旅行社因车票得不到保证,不得不临时“甩团”。因运力紧张,旅客拥挤得像“逃难”。旅客对交通的投诉成为首届黄金周中的焦点之一。
有了第一次教训,各大交通部门在“黄金周”前一个月便开始准备,调查客流,和旅行社配合,首先从票源上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铁路在热线开出了空调特快,加开专列加挂车厢。公路推出了送票上门、网上订票等服务,航空也在热线大幅加班。
武汉交通在多次“黄金周”中越来越显得成熟,交通不顺的投诉也逐渐下降。
黄金周带动交通上档次
旅游给武汉的交通工具除了带来巨大人气外,由于旅游的层次不同于春运,游客们追求舒适带动了交通工具的上档次。
第一届黄金周,空调车上超载严重,空调吹出的是混浊的热风,丝毫没有游山玩水的快乐。出去旅行玩出一肚子怨气。
为此,铁路连续几次提速,空调特快相继更换,为考虑旅客出行方便,在发车时刻上推出“夕发朝至”。公路也不示弱,大批几百万的豪华大巴如凯斯鲍尔、沃尔沃上了路,中、高档客车成为旅游的主力军,今年十一高档客车较之以往增了近50%。出行舒适成为旅游一路快乐的一大重要环节。武汉晨报讯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