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9月8日开始,记者随“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南下太平洋,跨越爪哇海,横渡印度洋,抢渡好望角,挺进大西洋,亲身经历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远洋测控的全过程。本文节选了记者日记的一些片断,以飨读者。提前上船9月7日,我顺利抵达了位于长江下游某市的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长期以来,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是中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卫星、飞船等航天飞行器提供海上跟踪测控服务。4艘万吨级“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装有先进的航海、气象、船舶动力、无线电测量控制、卫星通信等设备以及数据处理和指挥显示系统,可航行在两极以外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今天,作为惟一的平面媒体记者,我走进这艘中国较为先进的航天测量船———“远望”三号,将跟随它前往大西洋执行中国首次载人飞船的海上测量任务。 明天才是出航的日子, 但是为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参加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三号的313名船员都必须在今夜上船。 誓师远航9月8日上午8点,是“远航”三号正式启航的时间。码头上,载人航天任务誓师大会暨“远望”三号启航仪式简朴而隆重。所有“远望”三号的船员在上下三层的甲板上面向码头依次排开,用“站泊”这种方式向岸上的人们告别致敬。 在此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中,“远望”三号拥有多项之最,不仅执行任务的地点最远,途经海域状况最复杂,而且最早启航。按照计划,我们将驶出长江口,穿越台湾海峡,跨越南中国海和爪哇海,驶经巴乌尔海峡和巽他海峡,横穿印度洋,在南非德班港补充给养后,再绕过世界航海界著名的“好望不好过”的“风暴角”———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抵达南大西洋的任务海域,整个航程长达4万公里(约为2万多海里)。 “远望”三号在此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在距离祖国2万公里以外的大西洋上,它将通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后面简称“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向飞船下达返回调姿与制动控制等关键控制任务。用船上船员的话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航天员安全回家”。 中秋过台海9月11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今年过中秋有几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的是中秋节遇到台风。第二个没想到的是中秋节恰好是“9·11”事件的两周年纪念日。第三个没想到的是中秋节竟然在台湾海峡这个特殊的海域度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我与家人分别,开始远航。而祖国大陆和台湾也已经分离了54年,孤悬海域的台湾就像一艘大船,远离祖国大陆。 在今天这个象征团聚的中国节日里,台海两岸,有多少骨肉亲人只能忍受离别的痛苦,隔海相望,遥寄相思。“远望”三号夜航在台湾海峡上,两岸的渔船星星点点,和天上的夜月相互映衬,仿佛诉说着两岸人民的离愁别绪。每天“三想三查” 9月26日,我们已经在印度洋上航行了10天,还有两天就要看到非洲大陆了。这些天,在船上的广播和小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三想三查”。“三想三查”是一个贯穿整个任务过程的活动,也是所有船员的工作方法。三想是回想、预想、联想;三查是查问题、查距离、查隐患。“三想三查”的目的是集思广益,真正把该想的想周全,该查的查彻底,该做的做圆满,确保此次远洋测控任务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德班港遇“间谍” 9月28日,经过了21天的航行,我们抵达了南非第一大港口———德班,我们将在这里停几天并不确定,因为靠港的主要目的除了补给外,主要是等待时机过好望角。好望角是世界航海界著名的“风暴角”,终年狂风巨浪,如果好望角天气转好,我们将立刻启程。 当“远望”三号驶进德班港的时候,我们受到当地中国领事馆、华侨和留学生的热烈欢迎,还受到当地的特别关注。在我们靠岸后不久,一艘小艇载着两个人在船周围转来转去,其中一个还拿着照相机拍了老半天。小艇上没有什么标志,看不出这两个人是什么机构的。 “可能是‘间谍’!”一位船员说。这是“远望”三号第五次停留德班港了,船上一位参加过历次“神舟”任务的船员告诉我,每次停靠德班的时候都会有人围着船拍照。 事实上,“远望三号”这艘中国先进的远洋测控船曾多次受到其他国家的特别关注。有一年,在日本海域执行任务时,日方的直升机在船的上空盘旋了近半个小时。 24小时准备10月14日,是我们到达任务海域后的第八天,也是飞船发射前的最后一天。`今天,我们接到了最新的任务通知,飞船发射升空的时间定于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9点,就是我们所在的南大西洋时间10月15日凌晨1点。“远望”三号开始执行任务的时间是10月15日13时31分(北京时间15日21时31分),那是飞船飞行到第九圈的时间。 早上9点,《“神州”五号任务全船工作流程》发到了每个房间。流程的第一条清楚地写着“从今天下午13时31分起,全船进入‘神舟’五号任务24小时工作程序”。 13时31分,24小时准备开始,船舶进入匀速航行状态,航速12节,时间统一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测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都开机预热。为了避免用电发生意外情况,电力系统开始实施管制。 16点,全体船员参加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誓师大会。 17点,广播中连续播出了任务期间的管理规定,要求所有船员停止一切与任务无关的工作和活动,保持全船肃静。 21时31分,卫星通信开机,开始听从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调度。 惊心动魄400秒10月15日的任务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尽管所有的参试人员全天都沉浸在紧张和兴奋的气氛中,但战斗的高峰期却是最后的400秒。 21时04分,一声长达25秒的铃声划破了南大西洋的寂静。“返回段测控30秒准备,全船进入一级测量部署,人员按部署就位。”号令从广播中清晰传出,全船立刻忙碌起来。 船指挥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唐晓勇副主任和张忠华总工程师面色凝重;负责测控任务实施的年轻副船长蔡宏备早已坐在指挥台前,进行着指挥调度;负责试验、训练和装备的工作人员也在不停地收集着来自各方面的最新情况。 驾驶室。当了10年船长的季红星站在舷窗前,注视着正前方,不停地给舵工下达各种航行口令。航海设备上清楚地显示:航向345度,航速12节。在大洋上,海水波动导致船体摇摆,使测量船上各种测控通讯设备稳定跟踪太空目标的难度骤然增大。我国的远洋测控科技人员刻苦攻关,创造了“匀速直线航行”等测量方法,构思奇巧,为提高设备跟踪目标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创造了条件。此时,“远望”三号正保持着匀速直线航行状态,正是测控任务所要求的航行工况。 惯导机房。人员早已全部就位,船姿船位系统设备也提前开机工作。组长茆金福带领全组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惯性导航系统校正、测星校正航向等最后准备工作。 通信机房。无论是联调演练,还是实时任务,通信人员每次都要比其他参试人员提前就位。这是必须的程序,他们对此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地按照操作程序进行。负责卫星通讯的工程师陈展正仔细检查着设备状态;负责调度通信的工程师肖庆扬坐在调度控制台前,注视着设备,仔细听着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调度指令。 主机集控室。这里是全船的心脏,是全船的动力之源。一走到这里,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这里昼夜温度在40度以上,机声隆隆,噪音超过100分贝,讲话必须像吵架一样才能听见彼此的声音。就是在这种强噪、闷热的环境中,机电部门的船员坚守着各自的岗位,为船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动力,为测控任务提供着电力保障。此时,打开减摇鳍的命令已经在这里执行,船底两侧展开了一对4米长的减摇鳍,如鲲鹏展翅般支撑在洋流中,大大减少了海浪造成的船舶摇摆。 雷达机房。这里是主战设备机房,笼罩着一种紧张而有秩序的气氛,对飞船进行控制的指令将在这里发出。无论是有着多次实战经验的主操作手,还是配合工作的其他人员;无论是参加过多次任务来保驾护航的老专家,还是刚刚大学毕业首次参加任务的新手,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种激动而又紧张的表情。 甲板上,雷达测控天线已经一齐指向西南方地平线,这里将是飞船出现的地方。 端坐在操作台前的主操作手张旭东双手紧握天线操纵杆,双眼紧盯着面前的示波器。刹那间,仪器上跳出一个亮点,天线主波束立即将其牢牢套住。“‘长江’三号双向捕获”,顺利建立了天地通信的渠道。 1分钟后,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下达了“发送进站链”的指令。“一次调姿到位”、“轨返分离”、“二次调姿开始”、“二次调姿到位”、“制动开始”、“制动结束”,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一串串指令变成电波不停地从“远望”三号射向太空。当跟踪仰角下降到5度时,中心机发出通告“遥控工作期结束”,并开始定轨和计算各分离点参数。 4度、3度、2度、1度,雷达天线一直稳定地跟着飞船。“330跟踪结束”、“‘长江’三号跟踪结束”,这声通报响起,所有的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各机房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远望”三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飞船返回舱也逐渐接近地球,向着设在祖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着陆场飞去。 22时23分,即北京时间16日6时23分,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传出了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的消息。“让航天员安全回家”的誓言终于实现了!“远望”三号上300多名船员立刻欢呼起来,激烈的掌声经久不断,伴随着阵阵波涛,回荡在浩瀚的大西洋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