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化专家指出 石家庄毒气弹目前仍无法彻底销毁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13日04:20 北京青年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挖掘现场降温毒气弹冰柜冷冻 中日双方全力工作 但是毒气弹目前仍无法彻底销毁
本报记者武三蒙自石家庄报道 昨天上午9点,外交部首次获准媒体采访日本调查团在石家庄鉴别、封存52枚毒气弹作业现场,等候在石家庄鹿泉市白鹿泉乡某专用仓库外的中外记者已经多达50余人。记者了解到,前来采访的媒体仅日本就多达20家,包括本报在内的国内媒体有10家,本报作为外交部指定的惟一一家北京市平面媒体到现场进行了采访。
5万多个沙袋搭建防爆墙
上午9点30分,记者进入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专用仓库基地,沿着山路步行10分钟后,才逐渐看到整齐排列的军用迷彩帐篷,帐篷上分别标示着“化学分析室”、“仪器分析室”等字样,而像这些带有标示字样的帐篷在整个山头分布着20多顶。身穿防化服、头戴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排着队陆续进入一些帐篷内。
正在现场的外交部化武办工作人员王军介绍说,整个作业现场大约有两万多平方米,分为指挥区、作业区、保障区。挖掘和封存毒气弹的现场就在作业区,也被称为污染区,中日双方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后认为,这次作业属于高危、高爆、高毒作业,为了保证在作业过程中不出意外,整个作业过程制定了详细的防爆、防化学污染、防辐射等措施。
王军介绍说,在作业区的帐篷周围用5万多个沙袋搭建了防爆墙,一旦发生爆炸,防爆墙会阻止爆炸扩散。在作业区的周围还设有避雷针,防止因雷电引起爆炸。另外在拆弹帐篷内还装有防爆灯和防静电地线等防爆设施。挖掘回收弹药分离包装等作业点设置负压帐篷,只有外面的空气能进去,里面的空气不能排到室外,即使出现毒气泄漏也不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闭路电视监控整个作业现场
为了能随时掌握作业进度和了解污染区情况,中日联合指挥部在整个作业现场架设闭路电视系统,随时可以观看挖掘现场的进展情况。记者在指挥部里看到,中日两方指挥人员分别坐在两边,中间是由6个屏幕组成的电视墙。通过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挖掘现场,十几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慢慢地清理泥土,摄像头拉近焦距,可以看到大约有10枚露出尾部的毒气弹堆砌在泥土里。另外一个屏幕上显示拆弹现场。指挥人员介绍说,拆弹现场是最危险的地区,稍有不慎将导致事故发生。
指挥人员说,指挥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广播系统通报现场的气温、湿度和空气净化指数,这样会给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数据。果然,不一会儿,记者听到广播里传来中日文气象数据通报。
毒气弹“躺”在冰柜里冷冻
上午10点30分,记者换上军用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开始进入作业现场。按照规定,进入作业区白线以内必须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挖掘和作业人员使用储气式面具和特殊防护服。
进入污染区前,工作人员须仔细检查防毒面具无漏气现象后才可以进入,由于现场属于高危区,所以进入现场的记者只有十几个人。
记者首先来到炮弹冷冻室,这里放了两台大冰柜,两名工作人员正从冰柜里小心地取出一枚毒气弹,然后轻轻地放在一个木箱子里送到另一个房间。工作人员介绍说,毒气弹挖掘出来后,首先要进行冷却作业,即把毒气弹放在-40℃的温度里冷却12小时后才能进行外观鉴别。
记者来到外观鉴别室,只见一名日方人员戴着加厚的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地把毒气弹从木箱里捧出,放在一台地秤上秤重后拿到工作台。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开始记录数据,并用标尺测量毒气弹的直径、长度,然后根据图纸用红色笔画出弹桶分界线。接下来,这枚经过外观鉴别的毒气弹要送到弹桶分离室进行拆除。
挖掘毒气弹现场有空调降温
在弹桶分离室的工作台上,两名日方人员开始对刚送来的这枚毒气弹进行拆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将毒气弹固定在老虎钳上,然后用工具将弹体凿开,一名工作人员从弹头下方拉出了一个白色袋子。据介绍,这个白色袋子里装的就是化学物质,而整个拆弹过程不超过10分钟。
记者最后要到达的是毒气弹挖掘现场,由于这里采用的是负压帐篷,所有人员出入必须戴储气式防毒面具,而记者戴的是一般防毒面具,所以只能从门口观看挖掘现场。
挖掘现场是一个大约4平方米的土坑,深约1米,在土坑的最深处,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十几枚露出尾部的毒气弹掩埋在土里,8名工作人员在周围清理挖出的泥土。为了使温度降低,在现场还放着一台柜式空调,由于这里是危险系数很高的现场作业区,所以工作人员不断催促记者赶紧离开。
从污染区出来时,所有人员都要一一走过装消毒水的4个大盆后才可以脱去防护服和防毒面具。从挖掘区出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隔20分钟就要换班,这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
为何不能彻底销毁这批毒气弹
记者了解到,这次作业将到9月22日结束,但只是对毒气弹进行挖掘和封存后运到安全地点由专人看管,那么为何不彻底销毁这52枚毒气弹呢?
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防化专家化验后分析,由于这52枚毒气弹并不是纯粹的光气弹,其光子成分里也含有芥子气和路易氏剂的混合气体,这些混合气体里有一种称为砷的化学物质,也就是通常所称的“砒霜”,砷还没有办法对其中和,所以,即使销毁这些毒气弹,还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污染。目前中方正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日方尽快解决毒气弹遗留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