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节还应该再热闹一些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02日05:06 北京青年报 |
|
|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一完,这个年也就过得差不多了。关于今年的春节晚会,事前的猜测、打探一直不断,估计事后的评说、回味,也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晚会年年如此,今年也没有太大的不同,有精彩的小品让大家笑了,也有动听的歌让人激动。当然也还有不满,因为没有不满就不叫春节晚会了。让一台晚会满足十几亿百姓各不相同的需要,如果众口一词地称赞,反倒显得假了。而且还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晚的收视率即使没创新高,但一定也低不了,因为不管有多少议论,春节晚会还是除夕之夜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甚至是许多中国人“过年”的最重要的内容。即使让那些对春节晚会最不满的人敞开想像力,大概也还想不出有什么活动,能够替代坐在电视机前的那几个小时。
可是春节毕竟是节日而不是假日。而节日与假日的最显著的区别之一是,节日是公共性的,而假日是私人性的。所以假日可以而且应该以家庭为单位,尽量不受打扰地,按照自己喜好的个性选择,自顾自地完成。而节日则与之相反,它需要借助某种大家共同熟悉、认可,且可以共同参与的仪式、程序,使大家凑到一处,完成一次同喜同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节日。常有人感慨现在的春节“没劲”,其参照的基准,往往是过去的春节。那时候,年前有准备年货的忙碌,除夕之夜有穿新衣、放鞭炮的兴奋,大年初一有串门拜年的亲情,正月十五有庙会、社火的热闹。在这个人人都参与、都忙活、都兴奋的过程中,春节显得生机勃勃也兴致勃勃。
可是,春节作为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节日,其所有为人津津乐道又怀念不已的形式和快乐,莫不积淀和浓缩着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特征。没有了因农闲而空出的大量时间,没有了因物质相对匮乏而产生的狂欢式的集中消费,没有了由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以村为单位的熟人社区,过去那些使春节成其为春节的所有程序和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以至人们发现,春节期间没“事”可干了。
在这种情况下,春节晚会才成了一个特例。它之所以能够从中央电视台于某年春节推出的一台普通晚会,而逐渐变得不可或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于无意中承担了对逐渐消失的节日形态的替代。它为实际上已经相互隔绝的人们之间,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同喜同欢的平台。而人们对春节晚会越来越表现出不满,除了多年大致重复的晚会形式造成的审美疲劳和厌倦之外,一个同样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虚拟的空间毕竟只是虚拟,并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同喜同欢。尽管晚会播出的那几个小时里,几乎所有家庭的屋顶下都洋溢着笑声,但关在一个个门里的欢乐,毕竟和一个全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应该有的喜庆之间,有太大的反差。
今年春节晚会筹备期间,晚会剧组的做法与往年多少有点不同,保密工作远没有往年那样做得滴水不漏。这样的策略,很可能是一个信号,春节晚会的不可或缺的功能有可能逐步淡化。这虽然未必是央视刻意为之,却也是顺应形势的必然,中国人的春节,需要新的形式、新的热闹。最初由政府主导,然后逐年多起来也热起来的庙会,有可能是新的热闹形式。但它究竟能不能成为新春节文化的主要形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