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士兵逛集市。 |
美国士兵在用水紧张的军营里洗澡。 |
●本报赴海湾特派记者 胡锡进 宋念申
科威特的阿里夫坚兵营是美军在海湾地区最大的后勤基地,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前线。2月26日,受美国军方的邀请,我们得以进入阿里夫坚兵营,从美军内部感受即将到来的美伊战争。
谁也不知道军营到底有多大
阿里夫坚兵营位于科威特城南50公里,离高速路很近。我们一大早就赶到那里,在门口受到非常严格的检查。我们从门口开车到营地中心,至少走了3公里,一路上有柏油路,也有沙石路,烟尘滚滚。
我们问领路的美军少校史蒂文:“这个军营有多大?”没想到这第一个问题就把他给问住了。我们只好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发现军营的核心区由一圈铁丝网拦着,以此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扩展。接待我们的美军校官说,阿里夫坚基地原计划2005年竣工,可没想到突然撞上了“倒萨”,去年10月就仓促投入使用了,其设计规模根本支持不了目前这场战争,所以就把周围的沙土地围进来了。他们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大,但无论东西还是南北,从这头到那头都不少于五六公里。
“大”是阿里夫坚兵营的基本特点,不仅地盘大,房子也大。300米长、20米宽的大仓库有20间左右,另外还有一些巨型帐篷和固定大棚。
美军像一支交响乐队
除了大得惊人,另一个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流动性很强。军官们说这里是美国部署攻伊战争的大中转站,大部分设备从美国和欧洲运来,再从这里转运到其它基地。跟我们打交道的几个军官彼此都不太熟悉,士兵们大部分都才来几天,而且防化兵、工兵、运输兵……什么部队的都有。都说过几天就要去别的地方,可去哪里他们也不知道。我们碰到两个从美军驻德国基地调过来的重型运输大队,一个大队就有90多辆超大型运输卡车,每辆车载重70多吨,专拉重型坦克。一位23岁的女中队长名叫图丽,她说,一个月里她已经从德国来两趟了。
阿里夫坚基地一方面在高速运转,但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闲得无聊。在重型运输大队,士兵们都在车上闲坐着,他们每天值班十五六个小时,但大部分时间就是呆着,等待新的任务。在一个大仓库里,我们看到20多个士兵,其中五六个人在睡觉,另外的人则分成两拨围着桌子打牌。转了一天下来,我们感觉美军就像一支交响乐队,奏的曲子很疯狂,但每一个乐手都有偷懒的机会。
碰到一个华裔军人
营地的中心有一个全天开放的大食堂,可供约2000人同时就餐。我们在里面吃了一顿,由于正赶上中午,从洗手到领饭,所有地方都排着长队。
在食堂,我们意外碰到了一位华人。这个身着丛林迷彩服的小伙子主动走过来,用英语向我们身边的军官请示,是否可以和我们说两句话。得到批准后,他用汉语问我们:“请问你们是从大陆来的还是台湾来的?”在美军军营里居然听到纯正的汉语,这让我们非常高兴。我们连忙回答道:“我们是北京来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小伙子留着很短的短发,1米80左右的身高,非常精神。他告诉我们说,他叫黄冠杰,今年20岁,5年前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父母现在都住在西雅图,母亲还是当地一个华人组织的副主席。他来到科威特已经两周多了,目前还没有在军营里遇到其他华裔士兵。他属于工兵,每天的生活也和大多数美军士兵一样,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一天,晚上10点钟睡觉,训练内容和在美国当兵时差不多。虽然他已慢慢适应了科威特的生活,但天气一天天热起来,训练还是蛮辛苦的。
吃过饭,我们走出食堂,发现路边到处都是活动厕所,里面涂满乱七八糟的字和下流的图画。营地中央只立着一个水塔,所以洗手的水流小得可怜,每人洗澡只许洗三分钟,还得排长队。前一段媒体说驻科威特美军从2月1日起就禁止与家人通电话和发电子邮件了,我们问这是不是真的,两个年轻军官说,他们没有手机和电脑,但可以用营地的公用电话与家里通话,但同样得排长队。
坦克里没有装空调
阿里夫坚基地好像正在举办一个现代军车的大展览,大棚子里停不下,就排在路边和大片的沙地上。刚开始,我们看得眼花缭乱,但慢慢地就能看出点门道了。这些车辆有两类:一类是以M1A1主战坦克为代表的作战车辆,还有装甲车、配套的维修车等;第二类是大型运输车。
美国人挺配合采访,把一辆M1A1坦克开起来让记者拍照,72吨重的庞然大物在水泥地上转了个圈,立刻在地上留下一团黑印子。我们提出想进坦克里面看看,美国人犹豫了一下,竟然同意了。我们立即跳上一辆M1A1主战坦克,从打开盖子的炮塔口钻了进去。坦克里面有1.6米多高,但地方不大,布满了各种机械装置和仪表,都没有护板,四周见棱见角,万一磕一下肯定头破血流。主炮的后膛占了很大空间,有把小得可怜的折叠椅,坦克的后部还有一名乘员的位置,但由于空间低,乘员得躺着才行。看来开坦克真不是个轻松活。
在科威特,很多人都在议论美军的坦克里到底有没有空调,记者在里面死活没找着,爬出来问在场的几位美国军官,他们的回答斩钉截铁:所有的美军坦克里都没有空调,装甲车里也没有。这是我们得到的对这个问题最权威的回答了。我们问:“这里汽车没空调人都受不了,天热了坦克还怎么开呀?”他们说:“确实很难受,士兵们惟一的办法就是打开顶盖。”
士兵随身带着防毒面具
索托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普通士兵,而且是位预备役军人,此前在美国“联邦快递”工作。索托的肤色有点发黑,一问才知是美籍墨西哥人。他参加过上一次海湾战争,当时才18岁。令我们感觉有些别扭的是,索托是我们在食堂排队时搭上话的,但采访他必须有一名陪同我们的军官在场,不知这是否影响了索托与我们的谈话。他的回答每一句都很干脆:第一,他支持布什总统的每一个决定;第二,他对这场战争没有一点恐惧;另外,他还特别喜欢科威特的沙漠。
我们接着又采访了史奈德中尉,他是防化部队的,25岁,没参加过战争。史奈德说他有点担心自己的安全。他去年12月刚结婚,妻子比他还要担心。我们问他是否知道席卷全球的反战浪潮以及他怎么看这场战争,他说这让他有点不好回答,因为他从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他觉着这是政治家要好好研究的事,他只习惯于上面说什么就做什么。
营地里的美军官兵无论走到哪儿,干什么,身边都随身带着防毒面具,他们说这是上级要求的。问他们此行最危险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大多把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排在了首位。此外,他们还普遍谈到了恐怖袭击。一位从韩国基地调过来的黑人士兵对我们说,大部分美军士兵都想早点打,打完了好回家。他们根本不知道科威特什么样,因为上级说“这里恐怖分子多”,不让他们上街。“韩国多好,那儿很安全,要什么有什么。”
意外撞上一个大集市
阿里夫坚兵营有个很大的休息区,据说有电影院、乒乓球室等娱乐设施。我们应邀去参观,却意外地撞上个大集市。同行的一位美国记者都觉着惊奇,他说他采访过很多美国兵营,还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
集市设在娱乐休息区的一大块空地上,和我们经常逛的集市没什么区别。摊主大多是在科威特打工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卖的东西就是街头常见的工艺品和杂货,惟一不同的是逛集市的都是美国军人。显然军营里的生活太单调了,军方每周三都要搞这样一个集市,就是为了给官兵们创造一个放松身心的环境。
集市上热闹非凡。小贩们进来时都经过严格检查。我们逛了一会儿,也几次碰到有人过来盘查,显然是外松内紧。集市里货品的价格不太贵,还可以讨价还价,一块瑞士雷达表才开价15美元,估计是假货;一个直径10多厘米的玻璃地球仪开价18美元。我们一时没有找到中国货,但陪同的美国军官说肯定有。
这里还有赛百威咖啡和汉堡王,但都得花钱买;理个发竟然也是收费的,标价5美元。陪同军官说,这要比美国国内便宜多了,那里理个发至少12美元。在一个大帐篷里还有个超市,里面有各种生活用品。有两人手里竟然还拿着床垫,他们说,床太不舒服了,还是自己花钱解决吧。
在这个小区逛了一会儿,连我们的心情都放松了许多。战争真是个复杂的东西,首先就是场后勤大战。这么多人和设备从四面八方集中起来本身就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美国为了发动这场战争,真是把各种主意都想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