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在党代会报告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体制创新,就是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发展环境,这样我们的经济社会才能够高速发展。对于重庆这样的后发地区,要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后来居上——体制创新,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横亘在重庆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国有经济的进与退。 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的体制创新,必然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所有制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通过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起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经济结构新格局。 重庆的尝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去年,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产值已经占了重庆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8%,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达到45.7%。 但重庆对非公有制经济还有更大期望:重庆市“十五”计划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5%,年均增长19%。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一些民营企业家感叹:民营企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直气壮过,党代会的报告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更给了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的许玉明副研究员也指出,重庆要获得高速发展,还必须让国有经济从一些不适合的领域退出,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要更加协调发展,才是我们这个新兴直辖市腾飞的保证。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的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是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进入的一些领域,应当退出,“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进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应当进入的领域。要有所为首先得有所不为。解决好政府的“进”与“退”,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就能够真正实现政府“搭台”、市场参与者“唱戏”的良性循环轨道。 改革方向直指政府的审批行为:改革重点在于改进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管理方式,实现公开审批、规范审批、依法审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到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市场规则上来。 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对1106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分类处置,科学规范了各项审批、许可项目,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审批、许可项目因此下降了一半以上,停止适用或废止地方性政策、法规、规章两万多件。这次审批制度改革,对于探索政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政府还需要有更多这样的“进”。市场要出效率,政府保证公正,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才会有重庆经济的良性发展。解决好政府的“进”与“退”,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才能够真正让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的政府行为提出了崭新课题。发展中国家要按照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去开放各个领域,这对我们无疑是极大的挑战,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首先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凡事预则立,做得早,做得主动,就有可能取得“十五”期间重庆新一轮发展的先发效应,重庆也就能实现从后发到先发的转变。 重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重要的“助推器”。技术创新中的体制创新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重庆,政府行为主导了整个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90%,然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金,更多地应来自社会风险资金、股票市场等。 因此,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投融资体制上有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安排。在建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基础上,畅通风险投资的“进”路与“退”路,是重庆的当务之急。政府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每年拨出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以支持风险投资基金,但是在条件成熟之时,需要完成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转变。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高科技项目,建立高科技的资本市场,以便风险投资在项目成熟之后能够顺利地退出,已经成为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中等省的构架,直辖市的管理体制,其实就是中央在管理体制上的一次打破常规。 肩负重托的重庆,需要快马加鞭加快发展的重庆,要让百姓过上富裕生活的重庆,更要发扬光大这种创新精神,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只有勇于创新,重庆才能充分地发挥后发优势,才能后发先至,实现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才能早日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代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