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晤士报》记者战地日记:我们向平民开了枪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31日12:47 中国日报网站 |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英国《泰晤士报》随军记者马克·菲兰切尼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一直跟随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攻击旅活动。以下内容是菲兰切尼发回的前线报道:
天空泛着异样的灰黄,一阵阵灼热的风提醒我们沙尘暴即将来临。一夜振聋发聩的枪炮射击过后,周遭的静谧显得愈发诡异。我拖着沉重的步子迈向纳西里耶桥,一派可怖的景象呈现眼前:
路面上横着一辆小型货车和十几辆卡车,全都布满了弹孔。有的还在燃烧,还有的已经被烧成了一堆堆变形的金属片。
在路面和路边的水沟里,我看到了12具尸体,全是伊拉克平民:一个男人的尸体还在燃烧,嘶嘶地冒着烟,胸前堆着一迭快成灰烬的钞票,看样子是他带在身边的积蓄;一个小女孩趴在路边,身上穿着漂亮的橙色和金色裙子,她还不到五岁!她的父亲倒在她身边,半个脑袋已经被炸飞;旁边的一辆被打扁了的车里,一位伊拉克妇女倒在后座,也许她是这孩子的母亲,她身上留着美军M1主战坦克压过的印迹。这并不是这些尸体中唯一的家庭,就在不远处躺着一位父亲、一具女婴和一具男婴!
这些都是为了躲避美军飞机大炮的伊拉克难民。为了活命,他们连夜逃离纳西里耶城,不幸的是,他们走上了美军把守的用于输送补给的一座桥,撞到了刚刚接到命令可以向任何移动车辆射击的美军枪口上。
我的身边就站着一位深感内疚的枪手,马特·马丁的眼睛湿润着,匆匆掩埋了那具女婴,我知道就在来海湾地区的路上,他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他抱歉地看着我:“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孩子这样被杀,可是我们没有选择。”
和马丁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战友们疯狂的兴奋。瑞安·杜普雷歇斯底里地喊着:“恶心的伊拉克人,我已经开始憎恨这个国家了!等着瞧我怎么活捉个伊拉克人吧。不,不用等我活捉,我会直接杀了他们的!”
就在几天前,这些年轻的士兵还都只是些眼神清澈的乡村大男孩,他们奉命把守纳西里耶的几座桥梁,保证通向巴格达的交通枢纽顺畅无阻。原以为这是个轻松差事的他们,却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了伊拉克人诈降伏击给他们的战友造成的惨重伤亡。
我还清楚地记得23日那天的情景:当接到开往纳西里耶保护桥梁的命令,很多士兵都遗憾只能在战场上当个“小角色”。然而还没开进城里,先头部队遭到诈降伏击的坏消息就传来了。激战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打响。我亲眼看到一辆美军AAV两栖装甲车被炸散了架,到处都是血肉,散乱的扑克、杂志、可乐罐和沾了血的泰迪熊中间,横着一条还穿着军靴的腿……没有人受得了眼前的一切,25岁的坎贝尔·凯恩怎么也止不住牙齿上下打架:“我们不该来这儿,不该来,我们还要更多的坦克和直升机!”他身边一个更年轻的士兵则吓得呆住了,不停地重复着:“你看到那条腿了吗?看到那条腿了吗?”
我们的队伍越接近那几座桥,看到景象就越惨烈:到处是七零八落的尸体,其中有我认识的,有几天前还和我一起散步的,还有即将被升为中尉的老兵。
愤怒和伤心折磨着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此之前还没有真正参加过一场战役,没见过一具真正的尸体。而现在,他们稚气的脸因为痛苦而变了形,有的在战友的怀里哭泣,有的翻开圣经默默地祈祷。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已经不再去想“保护平民”的命令,一心只想铲平伊拉克。只要一有伊拉克车辆经过,无线电中就会响起疯狂的叫喊,请求射击。24小时前这样的要求一定会被拒绝,但现在,射击被批准了。
当我们终于来到第三座桥,搭建了简易营房后,士兵们已经不相信任何伊拉克平民了。夜幕来临,两辆坦克和三辆AAV两栖装甲车被安插在桥北,所有的枪口都对准纳西里耶,命令是:可以射击任何开往美军方向的车辆。
如果那些平民徒步过桥,也许还能活命。但只要是开着车的,一律会被枪炮追着打。惊恐的车子越加速,炮火越猛烈。整整一夜,枪声响起了数次。
于是,天亮以后,我看到了那条橙色和金色的裙子,那散落一地的钞票,那些着了火的车子……
迈克·布鲁克斯是下令射击的指挥官之一,他有一个在家乡当护士的妻子,一个6岁的儿子和一对4岁的双胞胎。开战以来,他每天都写日记,但关于那对被他手下打死的婴儿,他却无法下笔。当我让他用我的卫星电话跟妻子说两句时,他拒绝了。他说:“她能从我的声音里察觉情况的。现在一切都已经不对劲了。也许,等我有机会活着回去,会向她说起这些的。”(王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