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国民间第一团”反击“反倾销”
2002年6月6日02:21 东方网-新闻晨报
|
据新华社杭州6月5日电日前前往欧盟游说制止CR法规的温州“中国民间第一团”,在欧洲各国听到最多的是,“你们来得太迟了!”事实上,欧盟早在1998年就动议制定了CR法规草案,矛头直指温州打火机厂商。已在别人刀俎上放了3年之久的温州企业,一直到表决倒计时之际,才惊悉这一事关生死的信息。
当年第一家应诉美国倾销指控的企业———杭州弹簧垫圈厂,第一次在填写美国商务部的调查问卷时,竟然连自己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售价是多少都不知道,老厂长怀着朴素的感情在美国的听证会上大谈地方党委政府对企业如何关心、支持,结果令美方更坚信“有政府补贴”这个虚假的论点。
倾销指控需要由进口国同类产品产量占25%以上的企业提起,但是国内许多企业被反倾销后,连原告的名字都从来没有听说过,更谈不上“知已知彼”。凡此种种,造成了中国企业闯荡国际市场的高危局面:外向型企业“信息内向”,投资决策取决于对行情的单方面判断,一旦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只有让政府做“救火队员”。
更危险的是,反倾销往往发生在中国出口猛增、形势大好之时,被进口产品打得毫无招架之力的进口国企业,悄悄拿起了反倾销的“大棒”;而蒙在鼓里的中国企业,却正在乐观的市场预期中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根本没有防范“闷棍”的准备。如浙江最大的球轴承生产企业浙江慈兴公司,已经把80%以上的资金和生产能力集中在针对美欧市场的球轴承生产上,今年4月惊悉自己上了美商指控倾销的“名单”之时,这家公司耗资2亿元的上海新厂建设已经箭在弦上。如果终裁结果对慈兴不利,其打击是毁灭性的。
近段时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猛增,除了我国加入WTO后关税和配额减免的因素外,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国内外企业信息不对称,国内企业获得信息滞后,很多都是“订单经济”,只知埋头生产不问天下风云,对国际贸易可以说是个“盲人”。而国外竞争对手,不但对法律法规了然于胸,而且对中国企业的规模、产量、价格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他们向有关部门提请倾销诉讼时,一下子就能拿出几百页的调查报告。
专家认为,反倾销是一个有众多前提条件的行政调查程序,它像天气一样,是可以预测、预报的。要让政府不再做救火队员,不要再做“太迟了”的事,根本的一点就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用信息“绿色通道”来医治国内企业“慢郎中”的毛病,及早行动,防患于未然。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