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宁
《搜狐评论》今天在“时政评论”头条位置刊登陈杰人先生《一个县委书记的“两种死法”》的评论,令我等关心社稷民生的守法网民有机会“欣赏”和体味两家报纸对同一宗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姿态”。
11月3日长沙《瀟湘晨报》说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在该县高尔夫球场内因电瓶车发生意外受伤死亡。同一天的长沙《三湘都市报》则称李书记“在完成引资谈判返程时,座车翻入路边深谷身受重伤,不幸因公殉职”。
常识告诉我们,长沙的两家报纸必有一家在说谎,也许说谎的那家报纸也有苦衷,但其结果却是戏弄读者、戝卖自己!
对同一个县委书记的死亡报道发出截然不同的声音,客观反映出两家报纸就这起突发事件所表达的不同的新闻处置原则,其实质则表达出不同的价值观。今日的读者、今日的网民,已经不是只允许“一种声音”发布时代所“熏陶”出来的“愚民”,对李书记的死因,读罢两家报纸截然不同的声音,读者和网民自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我更想说的是,尽管上述两种死因中至少有一种是假的,但能自由地发出两种声音仍比只允许发出一种声音要好得多。而且,网络能在在第一时间自由地报道评论一个县委书记的死因,众网民同样可以自由地对死因提出质疑,应当看作一种社会进步。
大约3年前,有人组织在京中央级媒体搞了个万里长江生态建设考察性报道活动,也是回京后的同一天,《工人日报》严肃地披露了长江生态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另一家来头更大的大报则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连续数天,都有读者通过不同渠道质问“我们究竟相信谁?”当时我也憋不住,但我却从两家权威大报各说各的话中,“读”到了新闻报道的“自由度”在增大。这样的“自由度”以前要想出现在权威大报之间几乎没有可能,如今出现了当视作一件好事。
于是,我写就一篇《欢迎各吹各的“号”》的短评发给《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版。才相隔约2小时,当年“青年话题”版编辑打来电话说,“文章论述踏实,是‘冰点时评’的好料,但风险太大不敢发。”编辑是个性情中人,懂行且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与劳动,他还告诉我“他已将此文发给某门户网的新闻频道,无奈该网站也怕担风险……”于是,此文只好胎死腹中。
这几年,国内的舆论环境应当说在改变中。今日,对县委书记死亡的报道不但各家报纸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主流门户网站也敢在第一时间就此展开质疑与评析,这难道说不是一种进步么——哪怕这样的进步仍然十分有限。正因为我不赞同用偏激的态度评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件、各种变化乃至渐进式经济与社会改革本身,也因为我曾有对同类题材进行评论而无处发表的经历,我才会在“再议一个县委书记的‘两种死法’”的拙文中,再次选择“欢迎各吹各的‘号’”作为文章的主标题。
当今中国,与其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如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报纸的饭碗”——尤其当面临“敏感”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在现实的环境下,报纸有说假话的“自由”,但读者却也拥有选择报纸的自由。用历史的眼光论之,凡说假话的报纸,都将为“造假”支付代价。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