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色信息欺诈广告不断 手机短信骚扰何时休? |
|
|
| NEWS.SOHU.COM 2002年11月06日16:17 中国新闻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中新网11月6日电 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新事物,手机短信具有移动性好、收发便捷、趣味性强等特点。但是,一些骚扰短信让人烦不胜烦,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发布欺诈广告、黄色信息等,人们不禁要问:手机短信骚扰何时休?
不良短信花样多
前些天,一位朋友在聊天时大倒苦水,说他的手机每天都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不是广告就是六合彩,多的时候一天收到上十条,删都删烦了。更可恶的是经常在开会、工作或读书思考的时候手机铃声大作,打开一看又是垃圾短信。他质疑,这样的短信我非看不可吗?
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短信息服务蓬勃兴起。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1.848亿户,其中至少30%以上的用户即至少500万人把手机短信作为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据估计2001年我国手机短信息的发送量已远远超过100亿条,而今年截至7月份手机短信息数量就已超过300亿条,按每条0.1-0.2元计算,手机短信服务的市场空间一年就是几十个亿!但由于当前相关的法规尚不健全,一些人便利用开放的通信平台发布不良手机短信,并借此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侵权行为,对社会生活构成危害。
目前,手机不良短信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是“骚扰型”,二是“欺诈型”。前者多表现为“垃圾广告”、“地下广告”或者一些无聊的恶作剧甚至是下流的“段子”。这类短信息一般不形成直接的利益侵犯,但大量的骚扰型短信容易给接收者带来身心上的烦躁。
“欺诈型”手机短信又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短信收费上的欺诈。由于手机上直接编制短信较麻烦、费时,很多消费者都喜欢到网站去发送短信。一些网站却设下陷阱,令消费者多花冤枉钱。如更改默认模式,由原来的“按普通短信发送”改成了“按免提短信发送”,收费标准也从“普通短信”的0.10元/条,变成了“免提短信”的0.50元/条。
另一类则已构成犯罪。不法之徒利用手机短信作案主要有如下四种:一是通过发送手机短信设置各种陷阱,骗取、偷盗他人钱财。其一般手法是,犯罪分子用假身份证购买手机储值卡并办理若干信用卡,然后通过手机与电脑联结,向外地手机用户群发短信,谎称对方用户中奖或有便宜物品出售。以中奖为诱饵的犯罪主要是利用一些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诱使其汇“邮费”、“税款”到指定的信用卡,收到钱后便杳无音讯了;以出售便宜物品为诱饵的犯罪往往以验看购货人资信实力为由,窃取购货人的信用卡号和密码,最后用伪造的信用卡将购货人的存款全部提走。二是利用手机短信从事制作假证件、假公章、假学历等违法经营活动。三是通过手机散布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谣言或有害信息。一些软件具有很强的短信群发功能,如果放任有害信息传播,有可能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四是利用手机短信大量散布色情、迷信、非法博彩等方面的信息。
谁来维护我们的权益?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手机短信的发送主要有手机间点对点发送、通过人工声讯台发送、网站发送和电脑软件发送。群发短信则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站群发,另一种是手机群发。在短信功能开放的初期,一些网站可向社会提供群发短信,一些功能比较强的手机也有群发功能。但考虑到国家信息安全,中国移动和联通公司目前要求所有的合作网站都必须遵循规范,不提供群发短信功能。
目前,不良短信大都是通过电脑软件发送。可发送短信的电脑软件基本由小型软件公司或个人开发生产,一套软件价格在4000-5000元之间,购买者主要是企业和集团用户。购买者将手机的数据线连接电脑,通过电脑键盘输入要传递的信息,在软件中指定所要发送的手机号段,如输入130157****—13015799999,电脑便能自动生成此区域内的数万个手机号码,并对其发送已设置好的信息,整个操作过程简单快捷。
但是,无论用哪种方式,所有短信都得经过移动公司或联通公司的平台才能到达接收方的手机。至于如何屏蔽垃圾短信,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福建分公司的短信中心表示,手机对手机之间的短消息收发,目前还很难从技术上对垃圾信息进行过滤。而对于那些通过网站发送的信息,应由网站自行过滤选择。中国联通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综合市场部新业务开发中心主任林之翰说,从技术上讲手机运营商只能了解到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不能监控到短信息的内容。从技术上防范和阻止不良手机短信,净化移动通信领域,是我国移动通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针对恶意群发的手机发送方,林之翰说,联通建立了“黑名单”制,对手机短信进行监控。如果一个手机号码一分钟内发送短信超过8条,5分钟内累计超过40条,将暂停这一手机号的短信发送功能,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如是恶意行为,就马上停止其短信业务。
中国移动通信和中国联通均表示,目前没有对外开展短信广告业务。当记者问及1258客户服务中心所发送的一些信息是否为广告时,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福建分公司新闻中心主任卞柽说,1258是中国移动通信和外联服务的合作伙伴,只为移动的客户发送一些对其有益的生活资讯。如果消费者认为一些未经同意的短信干扰自己的生活,可以拨打中国移动免费的客服热线1860反映。如果用户对短信息服务并无足够需要又觉得受到骚扰,建议客户到营业窗口取消手机短信息功能。
听听他们怎么说
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监督部主任段建平:消委会近来经常接到消费者反映手机短信骚扰的投诉咨询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强制交易行为,因为这种骚扰短信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发到用户手机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而消费者自购买手机之日起就与经营者达成一种消费合同,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向消费者发布盈利性广告就违反了此条例。
福建省工商局广告处负责人:发布广告,首先要取得广告发布权。目前《广告法》中所说的大众传播媒体指的是报刊、报纸、电视、电台,而手机、互联网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传播媒体,《广告法》中对其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有关部门在管理时没有具体依据。由于技术难度大,目前难以对利用互联网发布的广告进行监管。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处负责人李欲晓:在当前尚无专门法规的情况下,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对手机短信加以规范。这些规约对“制作、发布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迷信、淫秽等有害信息”都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手机短信业务的经营者只要违反上述规定,都应给予严肃查处。
武汉大学法学院李新天副教授:涉及手机短信息的广告行为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还没有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可循。但不管怎样,根据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健康权,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维护良好的通讯环境是对人民健康权的一种尊重。但是广告短信的反复发送到私人手机上,影响人们的情绪,已经对公民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就比如以前大家都抵制环境污染,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广告骚扰短信也是一种信息污染,人们有权利去抵制这种污染。
福州大学法学院叶知年副教授:如果用户收到的短信是关于运营商通讯业务的,如资费调整等,是法律所允许的,也是大多数用户所能接受的。但一旦超过此范围的信息短信,在没有告知用户的前提下发送到用户手机上使其只能被动接受,从法律上说,首先就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如果用户经常收到此类短信,干扰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从民法的角度说已经对公民造成侵权。用户有权要求停止侵害,对造成经济损失的用户还有权要求赔偿。
福建卫理律师事务所王荣坚律师:把广告信息捆绑在通话信息服务中强加于消费者身上的行为,换句话说是利用手头客户资料未经客户许可捆绑销售广告信息的行为,我认为有不正当竞争之嫌。
网上输入手机号?
小心点!
近日,我发现自己的手机费用猛增,原先每月仅需100元左右的话费,现在居然要150多元。奇怪,我的手机费用咋涨得这么快?我赶紧到移动公司查寻原因,结果上个月和这个月我的手机费徒增了一项附加费:移动梦网费24元……
原来,前个月我上网玩游戏,突然有一行字跳入我眼中:输入您的手机号码,你将获得许多惊喜!好奇之下,我毫不犹豫地输入了手机号。结果连续几天,我手机上的短信息接连不断,黄色笑话、香港六合彩的特码透析等等铺天盖地发到我手机中。起初,我不以为然,置之不理,哪想到,这一个个短信居然让我话费猛增。
明白了缘由,我赶紧上网查找,企图删除这项害人的服务,可无奈自己上网冲浪水平太差,上得了贼船下不了水。情急之下,想起了朋友——电脑专家良良,赶紧请他来解围,知道原委后,他大笑不止,此时我顾不得羞,只求他快些“救我一马”。会者不难,他三下五除二地就将它解套了。唉!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陈南生
较真的手机用户
大部分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对手机短信骚扰持无可奈何的态度,但也不乏与广告短信较上真儿的人。
2001年3月7日,龙岩市一位名叫吴世东的消费者一纸诉状递到法院,状告当地移动通信公司侵权。
据报道,吴世东收到移动通信公司发来的大量带广告性质的短信息。这些信息大都对他毫无用处,但却把手机信息存贮空间占得满满的。
吴世东在起诉书中提出,被告滥发短信息属民事侵权行为,因此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向其发送短信息,并赔偿原告经济、精神损失共计1元。他解释说,提出1元的赔偿请求只是象征性的,其初衷只是想让移动通信公司改正这一错误做法。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用户有偿取得的手机号码具有专属性,属个人隐私范畴,被告只有管理、维护用户通讯安全的义务,而无利用该号码进行营利活动的权利。被告现利用其管理原告个人信息资源的机会,将该号码资料盗用进行广告发送谋利,其行为显然侵害了原告的隐私。
记者了解到,最终吴世东接受了庭外和解,吴世东撤回上诉,移动公司不再向其发送此类短信息。
【相关法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电信条例》
第五十七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文/林智岚 潘园园 薛辉 苏碧荔 稿件来源:福建日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