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长白山百慕大”吉林3记者已失踪6天(图)
搜救指挥部连夜召开会议 制定今日搜救计划(图)
临行前三记者准备充分 曾说“过几天就回来”
吉林省领导牵挂三名记者安危
新华网吉林频道7月31日电 连日来社会各界对本报失踪记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紧张的搜救工作在江源县大阳岔林场“干饭盆”处进行。随着搜救工作的深入,各也加大了指挥力度。
吉林日报两位领导挂帅出征
昨晨4时,受吉林日报社党组和社长易洪斌的委派,由吉林日报社总编辑毕政、副社长阎振起率领的第四批指挥人员从长春出发赶赴“干饭盆”,成立前线指挥协调中心,并随搜救队一起进入“干饭盆”参与搜救。
指挥部迁往“干饭盆”盆底
最初由江源县委、县政府成立的搜救领导小组,调整为由白山市委副书记尹国权亲自挂帅指挥。整个指挥部也由大阳岔镇迁往“干饭盆”盆底。江源县委书记、副书记、宣传部长一同上阵。
森警指挥车开到现场
由武警白山市森林支队参谋长杨庆福任一线总指挥的森警搜救队于昨日8时20分开赴“干饭盆”,50名精兵实施密集性搜索排查。
搜救范围扩至白山全境
昨日上午8时30分,5个由森警、林场工人、大阳岔镇干部、村民近300人组成的搜救小组奔赴“干饭盆”、干巴河子等处进行拉网式搜寻。
昨日下午,由白山市委副书记尹国权和吉林日报社总编辑毕政、副社长阎振起共同主持召开搜救调度会。确定今日搜救计划,并决定将搜救范围扩大到白山全境和通化部分地区。
第一搜救小组:翻遍“干饭盆”
搜救人员:机关干部、教师、武警、向导、本报记者
搜救方向:从獾子沟沿东北方向经“干饭盆”盆沿,最终到达“干饭盆”盆底。
搜救时间:8时30分至14时30分
昨日8时50分许,第一搜救小组到达獾子沟处进山排查。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最大的已过半百。
领队的大阳岔林场副场长董树才虽年过半百,但在山林中比年轻人走得还快,而且排查细致。用他的话说:“一天找不到3名记者,心里放不下啊!”
上午10时10分许,第一搜救小组与第三搜救小组在“干饭盆”南沿“会师”,之后又按各自没有走过的地段背向排查,搜救队员表示:决不放过任何线索。下午1时许,几个搜救小组到盆底会师,又陆续按原方向重复排查。
14时30分许,第一搜救小组工作结束。
第二搜救小组:穿越“迷魂阵”“天井”
搜救人员:人武部干部、机关干部、武警、本报记者、向导
搜救方向:从獾子沟沿西北方向穿越“迷魂阵”、“天井”至“干饭盆”
搜救时间:8时50分至14时
因此前的搜救工作未取得进展,7月30日上午8时50分许,第二搜救小组20余人在江源县人武部军事科科长穆尚业的带领下,由西北方向上山。
9时35分,第二搜救小组到达“干饭盆”盆沿。简单休息后,穆科长将搜救小组分成两支小分队,然后由北向南,从盆沿向下进行横向密集式的细致搜索,力图找到有价值的蛛丝马迹。10时整,记者所在的小分队正式进入“干饭盆”。
10时10分,向导提醒众人,前方的一片树林便是当地人所说的“迷魂阵”,要求每个人都要紧跟队伍,不要失散。同时,穆尚业科长用对讲机提醒另一小分队,保持彼此间的联系。并不时靠喊声、嗽叭声和枪声互相告知自己的方位,同时也期望失踪的3位记者能够听到。
10分钟后,众人走出“迷魂阵”。又行出不远,向导告诉记者,在不远处有一个被当地百姓称为“天井”的深坑,此坑方圆不过四五平方米,但却深不可测,从未有人下去过。他还告诉记者,就在当天早上,当地村民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查看过“天井”,但未发现任何线索。
中午,众人在“干饭盆”盆底简单吃过午饭后,于下午1时由原路返回进行第二次搜救。根据地图,第二次搜救选取了新的路线,力争有新的发现。到下午2时许,第二搜救小组走出“干饭盆”,搜救工作仍无重大突破。
第三搜救小组:翻越大北沟“夹缝”
搜救人员:森警、大阳岔林场伐木工人、本报记者
搜救方向:从大北沟“夹缝”至“干饭盆”,直至盆底
搜救时间:上午8时15分至15时
8时15分,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第三搜救小组驱车前往大阳岔镇东北方向的大北沟屯。
由于伐木工经常往山下运输木头,这条路形成的沟渠特别多,经过前几日的雨水浸泡,道路泥泞不堪,路上乱石成堆,坐在车上的记者被颠簸得头晕目眩。9时15分,第三搜救小组到达大北沟屯。经过分工,记者与于忠智等5名林场伐木工从东南方向进山,此处就是当地百姓所说的大北沟“夹缝”。穿越“夹缝”后准备赶往“干饭盆”盆底。另外十几个人朝南与记者这支队伍拉开一段距离,也向“干饭盆”盆底进发。
由于该处山体坡陡路滑,记者从地上捡根木棍,当做“拐杖”。40分钟后,于忠智师傅告诉记者,已穿过“夹缝”到达山梁顶,再往东走,就是“干饭盆”盆底。
上午10时25分,第三搜救小组到达“干饭盆”盆底。此时,盆底已有几路搜救人员在此等候。14时许,吃过午饭的第三搜救组由林场老工人王建泽带队,抄近路返回大北沟,当日15时许回到指挥部。
第四搜救小组:搜寻“干巴河子”
搜救人员:林场工人、森警官兵、公安人员、记者
搜救方向:干巴河子
搜救时间:8时30分至13时10分
8时30分,本报记者跟随由江源县公安局森保大队副大队长李玉杰带队的第四搜救小组,前往干巴河子进行拉网式搜救。
9时20分,搜救小组走到山下,李玉杰将第四搜救小组分成两个小分队,由山底登到山顶,然后两个小分队拉网式向下搜寻。
9时25分,两个搜救小分队开始向山顶进发。
10时30分,两个小分队分别登上山顶,然后四散分开向山下寻找。每一个容易栖身的地方,每一个容易搭帐篷的宽敞地方搜寻队员都不放过。
中午12时,整个山都被转遍了,可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发现。两个小组经过请示后,只好下山。
上山难,下山更难。不熟悉山路的记者用三个跟头、腿和胳膊多处破皮刮伤的代价,于当日13时10分同其他人一起走到了山下。
第五搜救小组:往返搜寻仍一无所获
搜救人员:森林警察、林场工人、记者
搜救方向:由大北沟取道老坡口至迷魂阵再下至“干饭盆”盆底
搜救时间:8时20分至13时30分
8时20分,记者随第五搜救小组乘坐武警白山市森林支队军车驶向大北沟。9时15分,第五搜救小组队员到达大北沟沟底后,分成两个小分队。记者随同5名森警及3名林场工人沿一条名叫老坡口的山路蜿蜓而上,准备进入迷魂阵。
10时45分,向导说已到了“干饭盆”盆沿,自此攀缘而下即可下到沟底。10时55分,林场工人魏海明突然发现林中一棵树上有一白色粉笔的箭头标记,大家兴奋异常,怀疑可能是本报3名记者留下的,但随着箭头方向上指示走出林子后,一块石头上的粉笔痕迹清晰可见。但同时记者一行发现又重新回到老坡口的路上。一名森警用对讲机与其他队伍联系确认是他们所为,这让刚刚兴奋起来的搜救队员很失望。
11时30分,搜救队员又拐上另一条“路”,并向下进发,11时50分许一声清脆的枪声传来,这是其他搜救队发出的信号,说明下面就是盆底。12时许,记者一行终于来到盆底,与其他队伍会师,但令人遗憾的是各组均未有任何发现。13时30分,搜救队从“干饭盆”西南方向向盆下搜索而下,20多分钟后下到出发时的地点———大北沟,依然一无所获,15时搜救队返回大阳岔林场招待所。(来源:城市晚报 记者 吴刚 陈雷 左江 杨和 王伟 钱文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