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公安部通过各大媒体和网站发布了我国毒情的最新统计。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内地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到100万人,同比上升了11%。国内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总数继续增加,仍以青少年为主,占到了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总数的74%。其中,16岁以下吸毒人员1万多人,在校学生2000多人。近年来,全国吸食毒品过量导致死亡累计达2.5万余人。
显然,这是一份让所有人都感到沉重的统计报告。
同一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参加了我国第一家专门面向青少年的禁毒网站———“青少年远离毒品网”(www.jindu.cycnet.com)的开通仪式。2000年,受国家禁毒委和公安部禁毒局委托,邱开始了一项长达4年之久的“创建无毒社区比较研究”。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我们讨论毒品问题。根据联合国禁毒署的解释,这个主题的宗旨是鼓励家人、亲友、教师和孩子、年轻人讨论毒品问题,晓之以吸毒的危害,让更多的人来预防吸毒。邱泽奇认为,在这个主题的背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暗示就是:吸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邱泽奇对吸毒人群的描述是8个字:城镇、年轻、男性、无业。即吸毒者主要来自城镇的年轻男性无业人口。据实地调查显示,在吸毒者中,75%左右的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女性的年龄小于男性;80%以上为男性;80%左右为城镇人口;65%左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50%左右初吸时已婚;20%左右来自问题家庭;50%左右初吸时为无业人员。
从初次吸毒的情况来看,92%的人第一次吸毒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与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并且是被邀请;80%以上的人初次吸毒时是完全被“请客”的;85%以上的第一次吸毒尝试的就是海洛因;在吸毒之前,95%的人对毒品的危害并没有深刻的了解。邱泽奇的调查和其他研究小组的调查都表明,70% 80%的人第一次尝试毒品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其次是“与朋友起哄”。这个调查结果同时也说明,年轻人在不了解毒品危害的状况下,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勇敢”地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而这一步之后如果没有得到控制,那么他们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2 15天之内第二次尝试,并在两个月左右成为“瘾君子”。
为什么“城镇的年轻男性无业人口”成了吸毒脆弱人群?邱泽奇认为,首先,他们在时间上比较富裕。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失业人口的总量和占劳动人口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登记失业人口681万,失业率为3.6%。其中绝大部分是16 29岁的年轻人,“无所事事”是这个群体演变为脆弱人群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神的失落。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新旧制度之间的混乱使得年轻人容易丧失良好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什么原因,一旦成为瘾君子,他们就进入了一个不被社会接纳的世界。调查资料表明,成瘾后的吸毒者90%左右都是在隐蔽的地方一个人吸毒。为了维持失衡的生理状态,瘾君子必须坚持不断地往自己的身体内“输入”毒品,而且数量要不断增加。成瘾后的吸毒行为只能维持身体有限时间的“常态”,所以一天经常要吸上3 4次甚至更多。
吸毒者每人每天的花费平均在200 500元左右。在缺乏毒资的情况下,极易走向犯罪。资料表明,在吸毒成瘾者中有犯罪行为的人在85%以上。
自20世纪80年代毒品问题在我国重新出现,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有关禁吸戒毒的法规和政策。并由此建立了以强制戒毒为主体,多种办法并存的戒毒网络。对吸毒成瘾者,一经发现要被送到由各级政府统一建立的戒毒所强制戒毒。对强制戒毒后的复吸者,要送到司法部门管理的劳动教养所,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毒。
此外,很多地方也开始实施自愿戒毒,一些地方则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戒毒社区。还有一些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建立了吸毒人员脱毒后重返社区的模式。
邱泽奇认为,中国对吸毒问题的管理基本由政府操办。20多年来,尽管中国吸毒人数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这并不能抹煞中国禁毒制度的成效。在全国范围内,这些做法不仅阻止了相当部分的脆弱群体演变为吸毒者,而且让不少的吸毒成瘾者戒掉毒瘾重返了社会。但是,还应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禁毒,比如脱毒后的康复和重返社区工作。有太多的例子说明,动员家庭和社会参与,对解决毒品问题非常重要。实地调查显示,已经脱瘾并重返社会、维持操守至少3年的前瘾君子中有80%以上的人认为,家庭的关爱是他们得以重返社会的最重要外在力量。 本报记者 程刚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