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断桥” 转自搜狐 战争中的戴维营峰会,布莱尔首相空手而归。英国的媒体公开嘲弄这位风尘仆仆的首相,说他受尽了美国总统布什的羞辱。上飞机前,布莱尔首相踌躇满志,说要在大西洋两岸建起一座桥梁,将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纳入到联合国的框架内解决。可是,话音刚落,法国领导人立即发表声明,说法国不会允许美英两国发动的这场战争合法化,不会在事后为美英的战争盖上联合国橡皮图章。 转自搜狐 飞机还未落地,美国高官也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在战后的伊拉克重建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其言外之意,当初在伊拉克用兵,联合国的其他成员没有认可,现在伊拉克已经落到了美国人的手里,其他国家休想染指伊拉克的利益。 转自搜狐 想当初,布莱尔首相顶住国内强大的反战压力,全力支持美国发动战争。伊拉克战争“意外”艰苦的阶段,几乎每天都有英国子弟伤亡的消息,更令人郁闷的是,有些伤亡是由美国大兵的莽撞行为造成的。如果伊拉克之战英军伤亡继续增加,布莱尔不但对英国士兵的亲属无法交代,甚至首相的宝座都可能不稳。首相的内阁大臣因为不同意出兵伊拉克而愤然辞职,英国下院的领袖更是公开在媒体上呼吁首相将英国子弟撤回本土。正在布莱尔首相焦头烂额之际,布什总统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商谈伊拉克的重建问题。布莱尔欣然允诺,并在行前发表讲话,称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已经达到了目的,为伊拉克战争体面地结束寻找退路。没有想到,布什总统不但不同意联合国主导战后的伊拉克事务,反而作出了增兵的决定,为扩大伊拉克战争加紧准备。 转自搜狐 骑虎难下的布莱尔首相虽然有“联合国情结”,但在大西洋两岸传统盟友的夹击下,也不得不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宣布战斗到底。布莱尔不但没能修补法德与美国的关系,反而站在了美国一边。布莱尔的大西洋之桥似乎成为了“断桥”。 转自搜狐 令人不解的是,同样是民主国家,为什么布莱尔首相的压力大于布什总统呢?首先,美国遭受了9·11恐怖袭击,美国民众对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恐怖集团有切齿之恨,他们支持布什总统以反恐名义发动的这场战争。其次,美国官方从一开始就控制了舆论,政府与军队公开和私下里与媒体达成各种默契,在战前进行丑化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的宣传,进行战争动员,在战争中进行“有选择的披露”,影响美国公众的情绪,甚至不惜以造谣的方式夸大美军战果,蒙蔽美国公众。当美国媒体的前线记者向国内发回实况报道的时候,声音不时被主持人打断,真实的画面也常常被切换。一些知名的记者还因为报道了真相而遭到美国媒体的解雇。最后,美国的政治体制赋予了总统较大的权力,他可以在不受节制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战争的时间和方式。尽管有些国会议员对总统的权力提出质疑,但在万众一心打击恐怖分子的声浪里,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布莱尔首相没有这些优势,在战事吃紧的时候,首相不得不每天向阵亡士兵的家属表示慰问,不得不接二连三地到英国下院接受质询。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媒体敢于披露真相,战地记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揭穿了美军的谎言,并不断地修正美国同行的失实报道。在真相面前,英国的反战声音越来越大。 转自搜狐 布莱尔虽然还在追随美国,但在对待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作用的问题上面已经与美国多少拉开了距离。最近,布莱尔首相又一次与法国外长进行电话交流,希望能够在联合国的框架内与欧洲发出共同的声音。大不列颠似乎仍然是一座坚实的桥墩,布莱尔的跨大西洋“桥梁”还没有彻底毁坏。 转自搜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当布莱尔首相打着雨伞登上风雨拍打着的飞机时,他多么希望天空出现一抹跨大西洋的彩虹呀。 转自搜狐 邱吉尔还是张伯伦 转自搜狐 随着美国空军一号的腾空而起,美英两国的第二次战争峰会在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结束。如果说,第一次峰会还给世人留下一些期待的话,那么,第二次峰会让国际社会彻底地失望了。法国德国和俄国已经宣布将在俄国召开三国峰会,其主旨将是对美英峰会传出的信息进行讨论,并协调三国的立场。 转自搜狐 从战争一开始,布莱尔就游走在各国之间,为伊拉克战争寻求支持。即使在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布莱尔仍念念不忘联合国的参与问题,有人把布莱尔的这种联合国情结称为“既想做婊子,又要立牌坊”,既要充当美国的小妾,又要通过联合国为自己争得名分。也有人认为布莱尔是在以活跃的外交,来争取与自己衰落的国力不相称的国际利益。其实,对布莱尔来说,既然已经被绑在了打击伊拉克的战车上,今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历史上,英国曾经在同一地区遭受过失败。现在既然已经开打,如果不坚持到底,其结局也许会更糟糕。 转自搜狐 在布莱尔的心目中,邱吉尔或许是他最好的榜样。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邱吉尔的伟业。布莱尔作为偶像派的首相不可能获得邱吉尔那样的殊荣。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可能以为伊拉克战争会为自己青史留名提供机遇。不过,万万不该的是,布莱尔没能区分两大战争的本质区别,错误地爬上了美国的战车,跟随美国鞍前马后地效劳。首先,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基于假想的敌人,用荒唐的理由发动的一场引起世界愤怒的战争。伊拉克或许是美国的敌人,但并没有对美国构成现实的威胁。至于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更是被一再证明为谎言。可能美国确实掌握了伊拉克从美国购买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原材料的证据,但只要联合国核查小组没有发现,美国的战争理由就不能成立。其次,在战争开始以后,布莱尔一再试图拉拢美国回到联合国“补办”有关的手续,试图通过让联合国参与战后的伊拉克重建,将这场战争合法化。无奈美国已经将战后的重建订单分发完毕,所以,出于国内的原因,美国并没有买布莱尔的账。布莱尔的绥靖政策彻底失败。 转自搜狐 随着空军一号的渐行渐远,布莱尔沮丧到了极点。邱吉尔不但做不成,弄不好还有可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张伯伦。正是这位热衷于游走在武力征服与民主世界的首相,让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吃尽了苦头。 转自搜狐 现在,伊拉克战争已经演变成为了最原始的搏杀,美英联军面对的不是萨达姆·侯赛因的正规军,而是脱下军装的老百姓。战争的血腥味越浓,今后的战争越难以收场。布莱尔可能已经动了打完就走的念头,因此急匆匆地雇佣了伊拉克当地的部落首领主管巴士拉。但美国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在军事财团的要求下,美军一定会为履行订单继续干下去。布莱尔实际上已经到了欲战不忍,欲罢不能的地步。 转自搜狐 一方是远去的背影,一方是冰冷的目光,习惯于在国际外交场合左右逢源的布莱尔可能面临与张伯伦同样的下场,不但被国际社会所鄙视,而且会被国内民众所抛弃。越来越低的支持率已经让唐宁街十号感到了阵阵寒意,如果不及早摆脱当前的困局,布莱尔可能将黯然走下首相宝座。 转自搜狐 在俄罗斯的峰会上暂时没有布莱尔的位置,在联合国也没有真正的知己。伊拉克一战是布莱尔作出的最坏的决定。在他的心目中,可能期望萨达姆·侯赛因早日垮台,伊拉克的平民少些死亡,英国的士兵能平安回家,至于其他的一切,让美国独自担当吧。可是既然选择了战争,这一切能够做到吗? 转自搜狐 不过,布什总统毕竟不同于希特勒。或许在他的阁僚看来,发动伊拉克战争,既可以打击恐怖主义,又可以刺激国内经济,是双赢的选择。现在看来,他们错了,因为一场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非正义战争,并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无论是伊拉克人民还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不会让美国财团独自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在短期内,伊拉克战争的账单还要由美国自己来付,这无疑会加大美国的财政赤字,为美国政府重振经济增加更重的负担。当然,从长期来看,如果美国能够彻底地摆平阿拉伯各国,牢牢地控制住海湾的石油出口,未来的美国经济将会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美国的经济将会持续地增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