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传媒资讯
《刘老根》热播暴露电视产业“有效供给不足”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07日19:20  中国经济时报

  刚刚在央视播完的《刘老根》Ⅱ,由于道出了部分民营企业的心声,已经成为东北一些民营企业家认真学习的“MBA经典案例”。记者2月26日拨通了剧中人物“冯乡长”的扮演者李政春的“乡长热线”,他告诉记者,在东北,一些民营企业不光自己看,还要求企业员工认真观看《刘老根》(Ⅱ),并要求员工观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记者也对《刘老根》(Ⅱ)剧中人物喜爱备加,但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的《刘老根》(Ⅱ)背后的中国电视产业现状则更让记者关心。

  日前,本报记者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制作本剧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刘老根》(Ⅱ)随片广告达3200万元

  据北京广播学院去年底完成的一份《中国电视市场发展研究报告》称,2001年中国制作完成电视剧14429集,而全国及省市三级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仅2000多集。2001年中国电视剧市场供求失衡严重,只有15%的电视剧可以产生效益,其余则持平或亏本。2002年的中国电视剧市场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基本维持现状。

  据权威人士介绍,从每年的统计来看,有三分之二的电视剧不能在电视台播出。无法播出的主要原因是不少电视剧作品题材雷同,制作粗陋,质量低下。

  但《刘老根》(Ⅱ)打破了今年电视剧的沉闷局面。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获知,在短短的20天内,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刘老根》(Ⅱ)的随片广告就达3200多万元。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的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比去年2001年3月5日热播的《刘老根》(I)而言,续集广告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刘老根》第一部随片广告为1300多万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电视剧是一个回报率极高的行业,现在我国年电视剧投资在20亿元左右,而通过媒体播放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大约是200亿元,近几年来电视剧的产量大幅度增长足以说明电视剧的利润空间之大。按照业内通行的标准:电视剧投入与回报比例为1比10,那么粗略计算,《刘老根》(Ⅱ)的投资成本可能在3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记者向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权威人士求证,该人士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认为,《刘老根》(Ⅱ)电视剧的投资存在着有形投资与无形投资,不太好算。

  《刘老根》(Ⅱ)火爆原来是“有效供给不足”

  随着《刘老根》(Ⅱ)热播,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可能让制作该剧的导演及演员始料不及。为了弄清楚事情的深层次原因,记者最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到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

  他认为,我国电视剧市场是我国电视产业的一个缩影。它的理念、机制、运作和管理水平以及现实和理想的效益都反映着我国电视产业的真实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电视产业的现有水平。

  他指出,《刘老根》(Ⅱ)获得较大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电视剧产业“有效供给跟不上需求”。即供不应求,这里是指真正能够产生理想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电视剧产品。

  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以及近年来居民的闲暇时间等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可是反映在电视消费上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地改观。在许多收视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我国最发达地区,电视收视率连续一二年在下滑。要知道电视剧无论在播出时间和创造利益上都是电视台的主力,在世界各国也是如此。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电视台的绝大多数电视频道是依赖电视剧支撑的和生存的。影视剧频道不用说了,连各种冠以“经济频道”、“生活频道”等等所谓专业频道其实也是主要依赖电视剧。

  如此庞大的播出市场,而电视剧的有效供给却远远不够,因此,必然出现电视剧的重播率很高,收视非常集中。

  同时,电视剧已经是我国电视产业中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品种,但是从其本质上看,其商业化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与国际上电视商业运作的经验相比,我们尚有太多的不足,我国电视剧产业面临结构和制度两个方面的根本调整。

  简单说,产业价值链的不完善是我们的主要不足。市场调研和开发链条缺乏,该价值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研发环节。这是产业经营活动的首要环节,通过它可以开发有价值潜力的产品并使其价值在实现过程中不断附加从而增值。我们电视剧产业和电视产业没有这个环节。因此,如何发现、创造市场,如何创意剧本,如何利用明星机制等都是茫然。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始终没有美国好莱坞那种真正意义的制片人,他既是商人,具有敏锐的发现和创造市场的能力,又是艺人,具有敏感的作品开发能力。

  投资渠道不畅通。民间资本、媒介内部资本乃至外资具有相当的投资电视剧的热情,但是,囿于我国现有的媒介投融资政策,往往缺乏有眼光的投入和足够的投入。

  制作水平低。“草台班子”式的制作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市场营销和后续市场的开发几乎为零。当发现一个题材可能会成为市场卖点的时候,当明星进入了制作的时候,当一个电视剧还没有投放市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预热式的营销,这是真正商业运作的起步,然后这种营销意识和行为贯穿始终,与此同时,各种与电视剧相关的具有附加价值的副产品都按计划不断推出。国外完全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规律来操作和运营电视剧生产,乃至整个电视产业。这是我们的根本不足,而这又与最初提到的结构和制度制约直接相关。当年,电影《哈利·波特》不仅靠卖拷贝来盈利,而且其电影里出现的道具及人物形象,也可以进入商品领域。当时,在哈利波特电影上映前一年,产品授权战就已经开打,Mattel及Lego、Hasbro厂商分别拿下全球玩具授权,电影上映前,玩具就已卖到缺货。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国的电视剧制作在商业化运作方面与国际接轨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杨明炜)


我来说两句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新闻自写短信
赶快把这条新闻浓缩成一条短信,发给你想发的人吧!
短信内容: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0元/条)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