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 这些天读了几篇关于安全套的文章。先是9月5日《南方都市报》上的一篇评论,针对成都一家迪吧“‘服务周到’桌上竟放避孕套”、江苏省计生委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宣传现场发放安全套的举措,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妖魔化安全套,因为如果没有安全套,并不能阻止有些人做“那样的事”,但用了安全套会使他们减少性病,给社会减少负担,相当于为社会创造了效益。接着是9月12日《潇湘晨报》上的一条新闻,说是湖南澧县专门成立了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项目办公室,对娱乐场所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掌握她们的身体状况及健康人数与患病人数的比例。湖南省计生委免费为该项目提供了万余只安全套,前期免费向娱乐场所发放,后期则部分免费,同时准备在部分娱乐场所安装自动售套机。当地对该项目的实施趋于认同,项目所受阻力不大,应该可以继续开展下去,达到防治性病和艾滋病的目的。 正如有人担心的那样,在人口法规宣传现场发放安全套,有可能被人领去用于卖淫嫖娼;那么在娱乐场所发放安全套,被人领去用于卖淫嫖娼,恐怕就不只是一种可能,而几乎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现实问题。明明知道现在不少娱乐场所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卖淫嫖娼现象,政府一边忙于“严打”、“扫黄”,一边却调用人力物力,成立专门机构给娱乐场所的“小姐”做体检、发放安全套,这岂不是在一边救火一边放火、一边抓强盗一边却给强盗发枪吗?其实不然,“严打”、“扫黄”搞了多年,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娱乐场所的一些“生意”始终禁而不绝,足以说明这些“生意”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成因,单靠“严打”、“扫黄”远不能从根治。只要不否认这一点,政府就有责任在“严打”、“扫黄”之外进行其他努力。这里也用得着“没有必要妖魔化安全套”的逻辑:如果不给娱乐场所的“小姐”做体检、发放安全套,并不能阻止她们中有人卖淫,但给她们做体检、发放安全套,可以使她们减少性病,给社会减少负担,相当于为社会创造了效益。 再一篇关于安全套的文章刊登在9月16日的《北京青年报》上。作者对福建闽清县城一名家长发现上高中的儿子早恋并有“越轨”迹象,极力制止无效,为避免儿子和他的女友可能造成“麻烦”,便时常为儿子补足安全套的做法表示理解,认为与“传统做法的最后结局是放弃,是听任儿子‘胡闹’甚至‘出事’”相反,这名家长“没有最好的办法就退而求其次,不能彻底杜绝就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不让儿子发展到“出事”那一步,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永不放弃的态度。看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这名家长在“极力制止无效”后给儿子补足安全套,与政府在“严打”、“扫黄”之外给娱乐场所的“小姐”做体检、发放安全套遵循的是同一个思路:第一是勇于承认现实,家长不怕“丢人”,政府不怕“形象”受损;第二是积极承担责任,家长不是放任儿子破罐子破摔,政府不是眼睁睁看着“小姐”“罪有应得”,更没有像某些残忍的“道德家”那样认定“这种人活该,死得越多社会越干净”……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孩子是母鸡也有的本能。家长给“越轨”的孩子补足安全套,政府给“小姐”做体检、发放安全套,就是在像家长爱孩子那样关心她们的生命健康。如果我们把“小姐”当成自己姐妹或孩子,我们就不会对政府的努力感到困惑了。 (原载《羊城晚报》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