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攻击的可能路线 迅速拿下巴格达
在战役部署方面,美军先以大规模轰炸为开端,轰炸时间不会持续很长,远远短于上次战争,但精确度和打击力远远高于上次海湾战争。力求摧毁伊方军事基地、军事通讯系统,总之要瘫痪伊军作战能力。然后美军在空中掩护下,地面主力以外线作战态势分别由南、北两个方向向巴格达夹击。
南线:东西两路逼近巴格达
南线美军队在越过科伊边境后首先攻占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而后兵分东西两路。西路为进攻主力,沿与底格里斯河平行的公路攻击前进。沿途将占领古尔纳、阿马拉、东阿里、谢赫萨德等城镇,并在库特城同东路部队的分遣部队会师。东路为策应部队,由巴士拉出发西进,沿哈马尔湖南岸推进,经赖维塔攻下战略要地乌尔站,然后分两路旋转北上,一路占领济加尔省首府纳西里亚以及沿途的舍特拉、里法伊、海伊,在库特与西路美军汇合向巴格达疾进。另一路经塞马沃、鲁迈塞占领卡迪西亚省首府迪瓦尼耶、纳杰夫省首府纳杰夫、巴比仑省的希拉和卡尔巴拉,与西路美军一起从南面逼近首都巴格达。
北线:兵分两路直逼巴格达
北线美军在越过土伊边境后可能置苏莱曼尼亚省于一边不顾,迅速攻下尼尼微省首府摩苏尔,然后也分两路直逼巴格达。东路美军将拿下埃尔比勒、基尔库克、基夫里、哈利斯等沿途大小城市,西路美军也将攻占包括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在内的沿途城镇,会同东路部队从北面逼近巴格达。
当然,据说弗兰克斯将军是足智多谋,十分机敏的人,攻击方案不只一套,也可能大胆地集中主力于一路,直扑巴格达,而以空中轰炸阻止其它地区的伊军增援巴格达。这叫擒贼先擒王。
可以预料,美军野外推进过程中,伊军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因为任何有组织的步兵和装甲部队的抵抗,都会被美军的空中打击所摧毁,即使是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美军也远胜对手。由于美国空军能够有效限制伊拉克军队的行动,当美军围攻某些军事重镇时,可以从容准备,逐次投入兵力,而驻守其它地区的伊军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友军的陷落而无法施之援手,伊军的抵抗终将被美军各个击破。
借道土耳其的威力
美军开辟土耳其战线的军事目的是:伊拉克军队主力集中于南北狭长的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平原地带,若不开辟北方战线,只是南线一路平推,被击败的伊拉克军队会向北方的土耳其边境溃散,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采取由北向南一路平推,结果部分塔利班部队和基地组织溃散在南部山区,给日后清剿带来极大麻烦。所以开辟北方战线目的在于同时“扎住两个袋口”。反映出美军此次要全歼抵抗的伊军和不让萨达姆逃脱的决心。所以,如果土耳其不肯“借道”的话,美军将使用空降部队在巴格达以北实施空降,占领某个城市的机场,然后用大型运输机空运地面部队和重武器,同样能够达到开辟北方战线、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在由地面战斗决定胜负的情况下,南北夹击的战场态势十分重要,少了一路可能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但美军作战在战略和战术上主要采取空中打击,在空中打击决定战争胜负的情况下,即使采用一路平推的战法也无碍大局。伊拉克军队除了依靠城市建筑进行抵抗外,任何成大建制的兵力在一览无余的平地上作集中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增援或撤退。因此,美军即使不开辟北方战线,也能达到想达到的目标,差别只是没有“扎住”北面的大口子。现在南北同时撒网,将“鱼儿们”往中间赶,勿使其漏网。
巴格达巷战的优势
有央视记者发回报道称,巴格达街道宽敞、建筑低矮,不易打巷战。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同斯大林格勒、柏林的城市建筑相比,巴格达谈不上鳞次栉比,对伊军的坚守比较不利,但比起野外战斗,却有质的区别。不要说城市,就是村落也能周旋一阵,巷战关键不在于房屋的高矮和密集,而在于谁能利用好这些建筑,以及被炸成废墟的建筑。马路宽敞对守方也是有利有弊,穿越马路时容易被击中,但攻方穿越时同样易被击中,而且攻方若用坦克、装甲车参加巷战,更易被守方隐蔽的反坦克武器所击中。伊军巷战中若能死战到底,纵然终究不免战败,但美军决不会赢得轻松。
四个战区的弱点
伊拉克四个战区的划分是为了应对美军南、北、西三个方向的进攻。萨达姆坐镇中央,另三个战区则形成拱卫之势,死守的形势和决心已经显示无疑。这种军事部署虽然从平面图上看没有什么不合理,但细加分析,以为是固若金汤就大错特错了。若是纯粹的地面对抗,这种部署能收节节抵抗,逐步消耗对手之效。不幸的是,在制空权决定一切的时代,这种效果便不会出现,美军从空中实施垂直打击可使这种部署千疮百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