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察:发展道路坎坷泛蓝军走上合作之路?
2002年6月21日09:31 人民网
|
观察近几年来的台湾政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国民党的分裂和失败。吃足分裂和失败苦头的泛蓝军,面对合则利分则弊的现实,终于痛定思痛,开始思考如何走出败选的阴影,走上合作之路。
一、国民党的分裂
说泛蓝军当然要说国民党,没有当年国民党的分裂就不会有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之分,泛蓝军出自于“同一祖先”。对泛蓝军来说,这十多年来如同噩梦一样,一个党产过千亿、党员过百万、执政50年的国民党,衰败如此之快,当事者不堪回首,受益者落井下石,旁观者苦乐均有。
李登辉上台之初,挑起“代理党主席之争”、“二月政争”和5年4次改组“内阁”,导致党的政治纪律、工作作风和运作程序出现障碍,虽说没有出现组织分裂,无形的分裂、也就是思想上的分裂已经十分严重。1993年8月,一直在政治受到李登辉打压的党内次级团体“国民党连线”正式离开国民党,宣布成立新党,这是到台湾后的国民党第一次公开分裂。一批政治菁英离开了国民党,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走了约占选民总数的5至10个百分点的支持群体。1996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之前夕,多次被李登辉玩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林洋港和郝柏村、陈履安,为能够参加“总统”选举,分别离开国民党。第二次的两梯次分裂导致国民党损失惨重,在当时的选举中,郝、陈分别领军的二组人马吸走国民党支持票200万以上。2000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过程中,自1996年12月“国发会”以来一直被李登辉打压的宋楚瑜,忍无可忍,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独立参加2000年3月选举。第三次公开分裂使得国民党损失惨重,连战得到299万张,宋楚瑜为367万张,两人均不及陈水扁的397万张而败选。并且在选举后不久,宋楚瑜自立门户,成立亲民党,成为可以与民进党、国民党抗衡的政党之一,作为国民党的天然盟友,亲民党和新党一起,与国民党共组成泛蓝军。下野后的国民党,分裂的噩运并未结束。2001年9月,李登辉因为从事叛党活动,被清除出国民党,导致国民党出现又一次分裂。第四次分裂也使国民党付出一定的代价,跟着李登辉走的党内“本土势力”成为台联党的骨干,支持者成为台联党当选13席“立委”的社会基础。
在为期不长的十多年间,在岛内政局的转折时期,国民党竟然出现四次公开分裂,这是既奇怪又特殊的现象,起因都是李登辉为了实现分裂祖国的图谋而制定的“搞垮国民党、扶持民进党”的战略,李登辉成为国民党的“庆父”。
在李登辉的精心策划下,国民党走下坡路一发不可收,在1996年3月选举时,支持群体大量走失;在1997年底县市长选举中,失去地方执政权;在2000年3月选举中,国民党失去执政权;2001年12月“立委”选举,国民党失去“立院”第一大党位置,尽管泛蓝军获得过半席位,但面对席位相差有限、几乎势均力敌的泛绿军,泛蓝军控制政局的能力大为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国民党的分裂和泛蓝军各自为战,导致阵营内部不稳,信心不足,实力分散。
二、泛蓝军的互动
自连战和宋楚瑜输掉2000年3月的选举、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和亲民党成立后,泛蓝军的合作问题就成为政坛上最为关心的议题。泛蓝军自身也在苦战中摸索,在斗争中前进。难能可贵的是,从政党轮替起,泛蓝军内在有人讨论合作问题的同时,开始对付共同的对手。
一是在“立法院”协同作战。台湾地区的政治特点是,选举时忙竞选,平时在“立法院”。作为在野党的泛蓝军,为了承担起防止“台独”势力在民进党执政后走向极端、防止执政党患有的“执政不成熟病”造成更大危害、防止台湾同胞为陈水扁上台付出更大代价的重任,主动协同作战。特别是在政党轮替之初,泛蓝军外有民进党的耀武扬威,内有李登辉的挑拨离间,相互之间怨气、怒气、憋气,丧气、泄气、懈气,傲气、斗气、豪气共存。尽管如此,在“立法院”内的“议题合作”上是心有灵犀,自然而成。
泛蓝军联合监督执政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独”爱台,泛蓝军一致肯定“九二共识”的存在,揭露“渐进式台独”和“疯狂式台独”的阴谋,指出陈水扁的“善意谈话”要有成效必须要看实际行动。第二方面是公共政策。针对民进党当局“拼经济”不对路、“拼选举”太过分的施政,泛蓝军各党在“工时案”、“国民年金案”、“总预算案”、“经发会”、“修宪”、“国会”和“政府”改造等重大决策过程中,泛蓝军多次给予补台,既纠正民进党当局的错误,又保证台湾同胞的利益。第三方面是突发事件。民进党执政后多次挑起政治风波,在“八掌溪事件”中,泛蓝军一起批评执政当局办事效率低下;在核四案中,泛蓝军集体公开批评执政局“为反对而反对”、“意识形态治政”的错误;在“财划法”争夺战中,泛蓝军联合作战,尽管面临不利的形势,也能坚持到底;为加深民众和社会各界对李登辉运用“黑金政治”大搞“台独”的认识,泛蓝军更是一起站出来痛揭“国安局秘密帐号”。
二是联手巩固泛蓝军阵地。政党轮替后,泛蓝军面对“四六格局”,注重巩固自己的阵地,没有出现重大“滑坡”。一方面是打好各类选战。在2001年12月举行的县市长选举中,泛蓝军还在台北县进行了较为理想的合作尝试,县市长选举整体战果也较为理想;在“立委”选举中,整体保持过半态势。以后在县市议长和议员选举、乡镇长选举、乡镇市代表和村里长选举中,国民党为参选主力,亲民党从旁协助,并肩作战,取得可喜的战果,基本保持控制基层的局面。一方面显示整体作战能力。在“立法院”中,每逢重要表决时,泛蓝军“立委”基本能够坚持在同一条战线,一致对付泛绿军的蚕食。如在新一届正副“立法院长”选举时,民进党无视占有过半席位的泛蓝军,图谋通过让出“院长”夺得“副院长”来分化泛蓝军和分解泛蓝军,泛蓝军识破阴谋,默契配合,一举拿下正副“院长”。共同维护泛蓝军的整体利益,是过去两年间国民党和亲民党共同的作为。
政党轮替后泛蓝军已经有过的“合作”,是建立在自发基础上的。国民党和亲民党在组织沿革上有共同的“祖先”,在两岸关系上有共同的认同,在政治发展上有共同的需求,在民众利益上有着共同的责任,在战略战术上有共同的习惯,因此能够自发地走到一起,树起泛蓝军的旗帜,既能增加支持群体的凝聚力,又成为政坛上维持台湾社会基本稳定的力量。
三、有希望的开端
两年来的实践,使得国民党和亲民党对两党合作的认识逐步深化,在“自发”基础上的两党合作开始向“自为”高度进化。这种进化是由冷酷的政治现实决定的。
对泛蓝军来说,首要之举是实现“二次政党轮替”。失败后的国民党洗心革面,新成立的亲民党胸怀大志,无论是从稳定台湾社会、提升台湾经济、维护民众福趾出发,还是为了两党的发展,都需要从民进党手中拿下执政权。其次是扩大泛蓝军的战斗力,两党各自为战,实力一分为二,不足于与民进党对抗不说,还因为没有胜利的希望而士气低落。因为实力不足,在民进党的打压下生存空间不断约束;因为士气低落,时刻存在李登辉和“台独”势力对其进行分化拉拢的可能。因此团结自强,不仅可以实现“二次政党轮替”,而且还是两党自保加快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是民意态势所致。一个反对“台独”、并且曾因执行一个中国政策而带来台湾社会稳定的泛蓝军,成为超过半数以上的台湾同胞的希望。达到六成左右的民众希望泛蓝军能够进行合作,重新控制政坛。总之,“三条”之中第一条是纲,没有第一条一切都是空的,实现“二次政党轮替”成为泛蓝军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自去年底的“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结束以来,泛蓝军内部开始思考如何安排下一步的合作问题。在当时连、宋提出的建立两党“政策协调机制”上,国、亲两党高层围绕年底北高市长选举和2004年“总统”选举多次密集交换意见。5月初以来,国、亲两党领导多次发表推动两党合作的谈话,基本形成台北市支持马英九,高雄市支持亲民党合适人选的共识。6月10日下午,在连战和宋楚瑜的亲自劝说下,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宣布参选高雄市长,两党同时为如何进行北高市长选举中的合作开始进行协商和安排。张昭雄参选成为两党合作的一个具体动作。
泛蓝军走到今天这一步难得可贵,要继续往前走难度不小。一是内部协调的任务很重。就政治现实来说,“议题合作”易,“选举合作”难。议题合作是问政层次,是政策层面之争,没有实际、直接利益涉及,因此也容易合作。“选举合作”是权利层次,是掌控资源之争,因此合作的难度很大。对年底选举来说,难点是在高雄市,难点是在能否协调出一位两党都能倾力相助的候选人。目前国民党已有3位地方实力派有意参选,国民党能否劝退2人是一关;剩下的一人能否与张昭雄公平竞争、顺利确定泛蓝军候选人人选是一关;泛蓝军候选人出线后,如果两党高层予以支持,两党的中下层能否全力相助又是一关。年底选举合作程度、好坏又直接影响到2004年选举中的合作。对2004年选举来说,两党协商的担子更重。事实上两党合作或是两党合作参选来说,涉及到各自的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党的利益,以及各自掌握的各类资源的重新分配,总有一方必须作出让步,这就是矛盾的根源。
二是抵止外部骚扰的任务很重。对泛蓝军的合作,执政党利用执政优势,极力压缩在野党的生存空间。陈水扁和民进党可以以官以碌酬庸、拨给财经经费、操纵地方帮派和黑金、动用情治部门,威胁利诱共举,挑拨煽动齐出,阻挠泛蓝军的合作。“台独”势力以集中打压为主,李登辉和台联党将会提出泛蓝军合作是“为增加联合卖台的本钱”、“外省欺负本省”和“国民党输不起”三大口号,制造“外省和本省”、“卖台和爱台”、“民选政府和外来政权”的三大对立,采取“提出制造族群矛盾的法案”、“鼓动本省对大陆和外省人的仇恨”和“破口大骂国亲两党合作”等三个手段,以发泄他们对泛蓝军重新集结的仇恨。在泛蓝军合作所遇到的内外矛盾中,解决好内部矛盾、协调好内部纷争,对合作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内部一致,外部的骚扰和反对的杀伤力则小得多。
国民党的分裂,让人痛心;泛蓝军的合作,道路坎坷。可喜的是,泛蓝军内部已经有合作的要求和愿望,而且已经有了合作的具体举动,应该是一场有希望又有难度的事业。多少希望能够变成现实,则要看泛蓝军自己如何动作。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