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保山市创建“文明新村” 三通三改三建奔小康
| |
| |
2003年1月14日09:43 新华网
| |
|
新华网昆明1月14日电(记者 孙玉春)即使在云南最边远的山寨,人们建设符合本地实际的小康生活的热情同样高涨,农民们攒足了劲,乡村形成了求发展思进步的氛围,这是记者最近在地处滇西的保山市就“文明新村”的创建活动进行采访时的感受。
龙陵县龙新乡勐冒村委会坡头村是个只有48户、270多人的小寨子。走进村子,记者眼前一亮,一条宽阔整洁的石子路通达全村,房屋错落有致。记者进入了一户农民的家中,小小的院落收拾得清爽干净,正屋、偏房、牛马厩分得清清楚楚,走到后院,还有专门的厕所、浴室。同行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就在一两年前,这里还和很多偏远的农村一样,道路泥泞、牛鸡散养、厕厩不分。一旁的主人搓着手笑呵呵地说:“现在厕所和牛马厩分开了,又新建了一个沼气池,产生的废渣还可以浇园子,瞧,地里蔬菜长得多鲜嫩!”
村民小组长李发元领着记者来到村里制定的“寨规民约”前,这是一块小黑板,内容有“大路和公共场所不准堆放杂物和垃圾,上空不得搭瓜棚”“禁止磨田攒埂移界桩”“各家搞好环境卫生”等等。看着这些乡土味十足的内容,勐冒村村支书李明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根据农村的现实和经济状况制定的,而且是由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后公布的。
“自从开展了文明新村创建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们心更齐了,也更有抱负了!”李发元说。以前村民结婚办喜事,大办宴席,一开吃喝就是三天不停,现在村民们都是只请一顿,而且以往那种酩酊大醉的也再见不到了。“气顺心齐了,大家都开始考虑经济发展的事情了。”李发元说。在村子后面的一大片土地上,他们搞起了农田水改旱,实行洋芋、包谷、青菜一季三熟的轮作建园,使这个冷凉山区的土地亩产值也达到了2500元左右。
“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三改(改厨、改厩、改厕)三建(建园、建池、建家)”是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要干部按‘三个代表’要求为村民办实事,大家都会欢迎。”在保山市隆阳区的尹家坝村,村支书告诉记者,尹家坝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村民们都富裕了起来,但随之问题也出现了,党群、干群关系冷漠,公共事业无人过问。“以前村民们自家的包谷、农家肥等随意地堆放在集体的道路上,连死老鼠都是出大门就扔。”文明新村的创建使他们看到了出路,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热情也来了。
龙陵县碧寨乡的青树寨在开展文明新村建设中,36户人家自筹资金49.9万元,投工折款11.9万元,政府扶持了20万元,村民们实现了几辈人都不敢想的事:车到户、水进家、电通明。记者在保山走访的几个村寨,大道鲜亮,庭院清洁,村里建起了篮球场,教育附加费收取成了村干部最不用担心的工作……
保山市市委书记黄毅对记者说:“保山市文明新村全面规划只是一年左右的时间,但取得的成效却十分显著。”据保山市文明办主任林波介绍,文明村寨建设现在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文明村试点为此一再增加,不到一年时间已从102个增加到141个。(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