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丁刚
在悲痛与惊悸之中,纽约人度过了刻骨铭心的一周。9月14日,一场大暴雨之后,曼哈顿下城的烟雾开始渐渐散去,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这一天是全国哀悼日,一大早,记者就在门厅里看到了通知:“请在今晚7时走出家门,点燃一支蜡烛,为在恐怖袭击中离开我们的兄弟姐妹们哀悼吧!”
曼哈顿开始“运转”
曼哈顿街头,行走的人们拿着国旗,奔驰的车辆上插着国旗,各个建筑物上也都降下了半旗。在一些教堂前,等候参加祈祷的人们排着长队,缓缓向前移动。记者所住大楼的对面是纽约消防局21分队。晚上7时,人们在消防队的门口点燃蜡烛,为英勇献身的消防队员们祈祷。大门旁贴着队长波尔克的照片。事发当天,他是带头冲上1号楼(被第一架飞机撞击的大楼)的几名消防队员之一,至今仍无音信。
在时报广场,百老汇的部分剧院开始恢复演出,演员们与观众在开演前同声高唱“上帝保佑美国”。记者收到纳斯达克市场发来的电子邮件说,美国三大股市将在9月17日开盘,纳斯达克系统调试已经成功完成。通往华尔街的地铁站也将很快开放。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捐款活动也已经展开,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汽车、微软、惠普、亚马孙、索尼、联合利华和一些石油公司都在不断加入捐款的行列,总额已超过了1亿美元。
9月13日,美国债券市场也开始运转。原来设在世贸中心1号楼的菲茨杰拉德证券公司决定开始交易。这家公司原有1000多名工作人员,现在只剩下300多人。活下来的人一致决定,开始债券交易。总裁鲁特尼克那天早上因为送孩子上学,才幸免于难。他哽咽着说,“不是我想要开始交易,而是大家都说,我们必须开始工作。因为我们必须要有收益,不仅是客户在期待着我们,而且还有那遇难的600多个员工的家庭等着我们照顾。”
抢救现场越来越悲观
在曼哈顿下城,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坚持工作着。运出的瓦砾碎石据说已有1万多吨,但生命的奇迹却并没有出现。3天过去了,失踪人数在增加着,估计会超过原先统计的4700多人。已挖出185具尸体和70多具肢体。整个现场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悲观。14日上午,抢救人员试图从地下再打通一条通道,进入世贸中心地铁车站,以期找到大楼坍塌后被堵在底层的幸存者。但由于地铁隧道中水势太大,他们不得不中途撤回。消防队员史密斯说:“盖这两座大楼用了3年时间,而现在我们有时不得不用手来把碎块搬走。你可以想象,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
14日下午5时许,美国总统布什在空中和地面严密的戒备中来到了抢救现场。他许诺说,联邦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支持抢救和重建工作。他告诉人们:“我说过这是21世纪美国遭遇的第一场战争,看过现场之后,我更确定我没有说错。”
凄风冷雨寻找亲人
14日中午,记者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去临时设立的寻找失踪亲友中心采访。中心设在曼哈顿中城的一座教堂内,附近路旁的电线杆上、电话亭里全都贴满了寻人启事,空气似乎变得十分凝重。
从已经公布的失踪者名单看,他们大多是20岁到40岁的人,以在首先受到撞击的1号楼高层工作的人为多。他们大都是证券经理、电脑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在中心附近,不少电视台都在路边设立了临时拍摄站,专门为那些寻找亲友的人提供直播服务。一位纽约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还在附近的餐馆里连线上网,用扫描仪直接把一份份寻亲启事传上网站。
3天过去了,尽管谁都知道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寻找亲人的人们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他们仍然捧着寻人启事和亲友的照片在四处询问。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温情与友爱:有的是和孩子在一起玩耍;有的是与全家老少在一起合影;有的是与最心爱的人在一起;还有的是在世贸中心最高层的留影。失踪者当中有黑人、白人、阿拉伯人、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许多人还在启事上写下了亲友的特征。有张照片是位小伙子穿着游泳裤站在海边,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腰上有一块粉红色的胎记。照片旁写着:“尼克,28岁,在1号楼106层工作,右侧腰部有胎记。”还有的寻亲启事上特意印上了孩子的照片,旁边写上:“爸爸你在哪里?”
拿着妻子照片的汤姆告诉记者,“我们结婚已经10年了。她叫凯西,43岁,在1号楼103层工作。这两天我已经去了好几家医院,眼泪已经哭干了,可我仍然希望她能活着。”
无忧无虑时代结束
刚刚过去的一周在纽约人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说,这起恐怖事件结束了美国人无忧无虑的时代。世贸中心两幢高楼被摧毁后,位于曼哈顿中心102层的帝国大厦成了纽约的最高建筑。现在,许多在那里设有办公室的公司都在考虑是否应该尽快搬出。纽约各区大部分中小学已于9月13日复课。但从报纸上刊出的照片看,许多家长不放心,都要把孩子亲自送到学校。
恐怖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傍晚,记者去现场采访。在离世贸中心大约还有一公里的地方,看到一位华人老太太在女儿的搀扶下,提着小包衣物走过来。上前一问,知道她们是在出门躲避之后返回。老太太先是叹口气说,“毕竟还是要回家。”接着又反过来问我:“你说这样的事情还会不会发生?”
世贸中心被纽约媒体称为“地标”,是纽约的象征,它的被摧毁对纽约人的心理打击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纽约当地的报纸说,这就好像纽约的两颗大门牙没有了。
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科恩说,数千人遇难将会给纽约人心灵造成长期的沉重打击。每个纽约人都会得知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在这场袭击中遇难的悲剧。他们在精神上将需要很长时间康复。一位从1号楼中逃出的证券公司经理说,当你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你却再也看不到原来熟悉的面孔;当你像往常一样,有事想问问熟悉某项业务的同事,却忽然想到他或她已经不在。那种心情是正常人根本无法体验的。在马里奥特饭店集团工作的吉姆告诉记者,位于2号楼旁的马里奥特饭店已彻底被毁,那幢饭店即使是重建起来,可还有谁敢去工作呢?
生活在纽约下城的有18万户住家,他们所受到的心理创伤更是难以治愈。他们不仅体会到生活的不便,而且会经常看到世贸中心的残垣断壁,更要承负相当长时间的心理压力。
《环球时报》(2001年09月18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