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杨莉 12月10日下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挪威奥斯陆市议会厅隆重召开。今年,包括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内的13人分别获得了和平、文学、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六项大奖。 各国科学家质疑田中得奖资格 获得本届化学奖的日本的田中耕一年仅43岁,不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个,而且连博士学位都没有。获奖之前,他只不过是日本岛津制作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化学工程师。为了表彰他发明的可造成蛋白质自由盘旋的软激光吸附技术,诺贝尔评审委员会让他和美国的约翰·芬恩、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分享了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表示了对田中耕一获奖的不满,认为德国著名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和弗伦茨·希伦坎普才是化学奖的最佳人选。法兰克福大学化学教授卡拉斯和莫斯特大学教授希伦坎普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田中耕一的研究成果比卡拉斯及希伦坎普早公布两个月,但两个德国人不仅发现了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在其后的许多年里不断有新成果问世。他们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试验,不断完善测试手段,在质谱测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在1997年就获得了美国质谱测定研究学会颁发的多项世界权威性奖励,他们在质谱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是最著名的科学家。 一些欧洲的科学家为卡拉斯和希伦坎普鸣不平,拒绝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丹麦南丹麦大学化学教授彼得·勒普斯托夫说:“这次评选简直就是腐败,我的良知禁止我出席这种毫无意义的颁奖仪式。”美国质谱测定研究学会主席、波士顿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凯瑟琳·科斯特洛女士也说,把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田中耕一是“极其不公正的”。 面对各界的是非评说,把名利看得很淡的希伦坎普以一句“无可奉告”应对记者关于诺贝尔奖公正性的问题;只有卡拉斯在12月7日说出了一句“我们应该得到诺贝尔奖。我至今不明白,他们怎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颁奖典礼成为日本新一轮炒作高潮 田中耕一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柴昌俊今年分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这使日本掀起了一股“诺贝尔旋风”。日本媒体派出了160名记者对颁奖典礼进行报道,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外公布了他们50年内要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两年前,日本就在斯德哥尔摩设立机构,负责对与诺贝尔奖有关的人员进行游说。难怪人们会怀疑评奖的公正性。田中就职的岛津制作所也不遗余力地大搞宣传,为了奖励田中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除了连升三级外加1000万日元的奖励外,还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网站。看着岛津制作所6位出席颁奖典礼的老总,瑞典《每日新闻》的记者发出了“他们比田中更光彩照人”的感叹。 德国人冷静地反思自己 与日本相反,德国却平静得出奇。无论是在公布化学奖得主之后,还是西方科学家为德国打抱不平之时,德国社会各阶层都没有为是否应该争一个诺贝尔奖展开讨论,反而开始了冷静后的反思。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欧洲在物理、化学、医学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1901—1939年之间,德国的科学家几乎包揽了1/3的各类国际发明奖。遗憾的是,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80年以来,只有15位德国人获得入选诺贝尔奖的评选资格,其中的6人供职于国际研究小组或美国、瑞士的私人实验室。德国不再是人们熟悉的“科研王国”,保守的教学方式和落伍的教育体系,使更多的科学家选择出国进行研究。德国媒体发出了“救救我们的教育”和“科学需要英雄”的呼吁。一场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即将在德国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