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伊两城市居民生活对比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10日03:25 北京青年报 |
|
|
美伊两城市居民生活对比1美伊两城市居民生活对比2
纽约:烽火虽远犹近巴格达:战争既近且远
市民心态
纽约: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
对美国普通百姓来说,这场即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争既是遥远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那些家中有亲属奔赴前线的人心中会时刻惦记亲人的安危,而其他人则更多地担心战争可能引发的恐怖袭击,以及久战不决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诸如经济复苏步伐再度放慢、油价上涨、失业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等。
虽然当前战争和经济是美国民众最关心的两件大事,可是战争却成了很多人极力回避的一个话题。一位资深的新闻学教授说,人们现在一般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别人说自己不爱国。她说她全家及周围的大部分同事和学生都不赞成对伊动武,认为布什总统的对伊政策行不通,政府对战争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考虑不足。她同时指出,确实有不少人支持对伊拉克动武,但这种支持是有保留的,更多的美国人还是希望能够在得到国际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开战。
据2月28日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在“9·11”事件中蒙受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纽约市,69%的人认为如果美国对伊开战,将极有可能导致对纽约市的另一次恐怖袭击,64%的纽约市民表示非常担心发生恐怖袭击,56%的人认为纽约市当局没有做好防范新的恐怖袭击的准备。
巴格达:非常担心战争爆发
面对战争的威胁,伊拉克老百姓的心态非常复杂。很多人都说不怕战争,理由是伊拉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麻烦不断,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很多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在战争的威胁下照常生活。
但也有不少人承认非常担心爆发战争,主要是担心老人和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很多人表示非常担心内乱,据说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曾“天下大乱”,不明身份的歹徒冲进老百姓家里、商店里、医院里,随意杀人抢劫,一些住院的小孩还被吊死在医院里。因此伊拉克老百姓普遍不希望发生战争,不希望战后伊拉克四分五裂,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目前的紧张局势也许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尽管他们表面上还是一切平静,尽管他们面对媒体的采访时都会信誓旦旦地说要拿起武器抵抗敌人。
物资储备
纽约:连汽油都“懒”得储存
调查同时发现,60%的人认为政府的恐怖袭击警告级别制度没什么用,并且有84%的人在政府提高警告级别后,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由于纽约是恐怖袭击的重点目标,因此政府将这里的警告保持在橙色这一次高级别上。在桥梁和隧道的入口,仍然有武装的警察和国民警卫队队员对来往车辆加以检查,不过前一段在公共场所的那种如临大敌的气氛已经大大缓和。这一切在许多人看来非但未能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反而让绷得太紧的神经麻痹起来,把什么都看的无所谓了。
警告级别上升时,曾一度引起老百姓的抢购风。但一阵风过去后,本来就面对经济疲软的美国百姓也不想再做什么“备战”了。小学老师蒂娜认为,个人面对恐怖袭击实在做不了什么。她说:“我家什么也没有贮备,我觉得真要是物资短缺的话,存那一点东西也解决不了问题。大家都说仗一打起来,油价会涨,可是纽约的油价已经涨到1.9元,甚至2元多了,我能存多少油?”
巴格达:瓶装水和奶粉最走俏
伊拉克人在大战前夕仍然能够做到“闲庭信步”,首先是因为伊拉克政府向全体国民免费发放基本够用的面粉、大米、豆子、奶粉、糖和香皂等10多种物品。抢购风刮不起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人们能够拿出来买战备品的余钱非常有限,有些家庭的确多买了些罐头、冻肉等食品,但是绝对不会把商店里的存货全包了。人们现在最担心的是饮用水没有保障,以前商店里卖的一般都是1.5升一瓶的水,现在出现了2升一瓶的大容量包装。据巴格达一些商店老板介绍,这种6瓶一箱的瓶装水的销量已经比几个月前涨了好几倍。
奶粉的价格也在“飞涨”。几个月前一盒奶粉的价格只有150第纳尔,大约相当于人民币6角钱,现在一盒奶粉的价钱已经涨到了1000第纳尔,将近人民币4元。造成价格飞涨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政府在最近几个月大幅减少了配额中奶粉的数量,人们不得不花钱去购买。
据记者观察,伊拉克老百姓对战争本身的准备非常有限,政府根本没有分发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市场上也找不到出售这些用品的商店。尽管萨达姆已经号召伊拉克人民在自家花园里挖战壕,但是目前也没有几个家庭响应这个号召。
宣传攻势
纽约:封锁反战新闻
美国媒体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舆论准备方面颇有成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采访虽然吸引了1800万名观众,但也招致不少批评。一些人认为拉瑟在萨达姆面前表现得过于软弱,有的人甚至对他是否爱国表示怀疑,而白宫则强烈反对播放这一采访。
在事态发展的初期,相当一部分主流媒体并不赞成立即向伊拉克开战,但在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以及国务卿鲍威尔向安理会提交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后,许多美国报纸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主编与发行人》杂志2月底对美国发行量最大的40家报社进行了调查,并将这一结果与1月所做的类似调查相对比,结果发现原来支持对伊强硬态度的报社由过去的5家增加到15家,一些原本对是否开战犹豫不决的报社,其中包括《华盛顿邮报》等有影响的大报也改变了态度,主张立即开战。《达拉斯早新闻报》声称“国务卿已经做了一切应该做的事,就差没有给那些仍然说看不出用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有何必要的国家做角膜植入手术了”。而原来对开战持谨慎支持态度的报社从11家增加到14家,对开战持怀疑态度的报社由29家减少到11家。
一些媒介评论家指出,美国主流媒体在前一阶段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反战言论,直到后来全球范围的反战呼声越来越高,各国许多大城市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战示威,美国主流媒体才被卷入报道。但是,正如纽约大学一位新闻学教授所说的那样,美国媒体有关反战示威的报道太滥、太浅也太晚。由于媒体对反战言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许多美国公众对于欧洲强烈的反战情绪和对美国的离心倾向缺乏思想准备,一时间诋毁欧洲国家的言论甚嚣尘上。
巴格达:“政治MTV”天天播
与老百姓的平静生活相比,以萨达姆为报道主角的伊拉克官方媒体早已摆好架势,提前进入了“战争”状态:一方面鼓舞军队和人民的士气,大量报道各国反战活动;另一方面猛烈抨击美国和英国,把布什叫做“渺小的布什”,称他为“妄图主宰世界的独裁者”。巴格达仅能看到4个电视频道:伊拉克台、卫星台、青年台和体育台,只要萨达姆一有重要活动,或者发表讲话,所有的频道都会毫无例外地播放同一个节目,有时甚至几个小时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侃侃而谈。
伊拉克的电视节目还会经常播出“政治MTV”,歌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赞美萨达姆,或者宣传斗争精神的,如“敌人胆敢来犯,我们就把他的头砍下来”等等。电视画面大都是各种装束的萨达姆,或是一身戎装,肩扛火箭筒;或是西装革履,向着群众挥手致意;或是方巾长袍,走进伊拉克老百姓家里问寒问暖。在印刷媒体方面,除了个别官方报纸全力加入这场“宣传战”之外,在伊拉克还有一份特殊的报纸———由萨达姆的大儿子乌代主办的《巴比伦报》,这份报纸以全文转载外国媒体的报道著称,发表的社论也措辞强烈,不久前因为“言多必失”,被萨达姆禁了一个月。
文/国际先驱导报驻纽约记者 王波 驻巴格达记者 梁有昶
尽管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但是巴格达街头竟然到现在还是一切如常。图为众多市民3月8日在巴格达狗市看热闹,狗市的狗每条起卖价50美元。 供图/亚臣
大战在即,美国民众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异样。图为素食主义者费尔普斯(左)和威普尔斯3月8日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向行人宣传素食的好处。
供图/imaginechina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