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上周在北京举行的朝鲜核武问题六边会谈,细读会后各方发出的信息,笔者觉得,一个重要的安全观念再次浮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主导了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谈,那就是国际社会期待的“相互安全”。 北京会谈的重要意义是,朝鲜核武问题的一扇机会之门开启了。打开这扇门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有关各方对“相互安全”的逐步体认、感知。 众所周知,半岛问题在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之后急转直下,恶化升级到2002年10月开始的“核武器危机”。美朝双方剑拔弩张,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相互挑衅、相互刺激的边缘行为。美国一些权威的说法认为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称要先发制人解决朝鲜核武问题,而朝鲜则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坚持要用开发核武器来换取美国的“不入侵”承诺,直到这次北京会谈中,朝鲜仍然威胁除非美国妥协,否则将其核武器计划升级。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8月29日宣布了六方会谈的几点“共识”,其中第二点是,各方认识到“半岛应无核化,但同时要顾及朝鲜对国防安全的关注”。这一点最关键,值得高度评价,因为它反映了“相互安全”的思维和原则。 仅按照传统的国家安全来论,朝鲜半岛无核化,当然符合参加会谈的朝鲜之外五方,以及国际社会的最高安全利益和价值,而作为弱势的朝鲜试图通过“打核武牌”寻求国家安全,也无可厚非。 六方会谈前,不少论者或分析或预测,北京六边会谈如果取得一点进展,那就是美朝各自显示某种灵活性。会后,中国方面宣布的要“顾及”朝鲜安全关切的“共识”,可以说,是为朝鲜核武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的一个重要原则:按“相互安全”原则办事。 其实,对美国来说,如果能说服朝鲜,让朝鲜感到安全充分无虞,朝鲜放弃核武器计划并不难。而对中国、俄罗斯来说,在坚持要求朝鲜半岛无核化下,还充当朝鲜和美国之间的桥梁,要求美国回到尊重“相互安全”原则的轨道上来。如此多方互动,只要有诚意,朝鲜核武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希望和可能。 朝鲜核武问题闹到今天,其最大恶果是,各方越来越心神不安,毒化了地区和国际安全环境,这几乎应验了国际政治中的“安全困境”理论;以自我安全为动机的行为结果引致相互不安全及其升级。朝鲜搞了核武计划,但却导致了与美国关系的深重危机,美国把朝鲜指定为“邪恶轴心”的一部分,其强硬派更是坚决要求对朝鲜实行军事打击,改朝换代;朝鲜则以牙还牙,其核武威胁的矛头直指美国及其在东亚的盟国。更进一步看,整个国际安全也受到恶劣影响,《核不扩散条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受到威胁性的挑战! 这次,中国从美朝双方得到的外交信息是,美方认为朝鲜核问题应透过和平方式解决,无意威胁、入侵或进攻朝鲜,也无意推翻朝鲜政权,希望协商解决朝鲜核问题,直至同朝鲜建交;而朝鲜渴望和平,无核化是朝鲜的目标,只要美国改变对朝鲜的政策,不要威胁朝鲜,朝鲜愿意放弃核计划与美国和平共存。 然而,北京会谈后,问题仍然不容乐观。美国国内在朝鲜问题上的政策意见非常分歧,其保守的鹰派并不想改变其既定方略,甚至等着瞧这次北京会谈流产。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在会谈中说了些好听的外交辞令,还不等于美国国内掌权者,特别是白宫和五角大楼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松动。而平壤则认为,在这次会谈中美国并无诚意,扬言并不想参加下次同类会谈。 布什政府在上台不久就废除了冷战时代和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即美国和苏联的“核恐怖平衡”,那个条约是美苏相互安全的保证,因为它们可以“相互确保摧毁”,倒也使世界相安无大事。冷战后,美国实力大增,至高无上的美国怎能再要这种“相互安全”的束缚?到了布什时代,“相互安全”便为“绝对安全”取而代之。过去一年,布什政府拒绝考虑朝鲜的安全关切,把朝鲜的放弃核武开发换取美国不入侵、邦交正常化看作是“敲诈勒索”。实践正在表明,以此居高临下、并非明智的绝对安全观,无法解决朝鲜核武问题,反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 今日,北京多边会谈终于开启了“解决朝鲜核武问题的进程”。笔者相信,该进程若要持续下去并取得成就,美国和朝鲜,以及其它有关方面,最需要的仍然是互信,摆脱相互的高度不安全感,追求东北亚地区的“相互安全”目标。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