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已有380年历史的进贤门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揭阳“古八景”中被称作“谯楼晓角”。目前以复原为目标的对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正在进行当中,预计下月底全面完工,届时这一数百年的古景将以“修旧如旧”面见世人。 晨曦中更夫吹响报晓号角 进贤门位于原揭阳古城东、北二城门之间,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2年),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因为揭阳古城不像一般的古城那样只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而是有5座,多出来的一座就是进贤门,所以它又不是一般的城门。 进贤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石筑城门,上为三层门楼。门楼通高16.77米,纯杉木结构。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两侧各有一门亭,屋面四周起翘。上层为八角亭阁,屋面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整个建筑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谯楼晓角”因此得名。 专家鉴定城楼已成危房 相传早年间揭阳的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个好意头。而揭阳人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里走上一遭,说是如此便会妻子贤惠、学子高中。这个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常有家长带着即将考大学的孩子来进贤门里走上一遍或者绕城楼转上几圈。1992年,进贤门城楼被揭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数百年风雨侵蚀令这座曾雄踞一方的古城楼渐失风采,蚁害、风灾以及长期的机动车震动,使城楼梁架脱榫、角柱朽腐、门窗破碎、油漆脱落,内外貌均已严重损坏。经市房管局的鉴定,进贤门城楼已成危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今年春节刚过,对进贤门的修缮全面开始。负责这次修缮工作的揭阳市博物馆馆长林戊源告诉记者:“这是揭阳有史以来对进贤门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市里为此专门拨款70多万元。” 楼中将重置报晓鼓角 此次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对残缺的构件,可补则补,可加固则加固,不随意更换。非换不可的,其尺寸、形状、质地要按原样加工复制,因朽烂严重不能再用的大木构件须由文物部门指认批准后方可按原制更换,尽可能地保持建筑物的原样不变。为此,动工之前,有关部门将整个建筑作了仔细的录像、拍照、绘图和文字记录,严格照此施工。 转角的木雕垂莲是城楼建筑的细节和精华之一,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原精美细腻栩栩如生的倒垂莲花有的花瓣残破,有的油漆爆裂。为使这些莲花重展往日姿容,工匠们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打磨、雕刻、钉补、涂彩,终使萎谢数百载的莲花重新绽放。 为最大程度地保持整个建筑物的原貌,修缮采用“揭顶落架”的方法,即将屋面的瓦顶全部揭开,用千斤顶将屋顶架起来,换掉下面腐烂的角柱、梁柁,然后再将屋顶落下来,屋面铺好灰色瓦片和绿琉璃瓦筒。 据林馆长介绍,此次修缮工作还包括在楼上重置报晓鼓角,届时“谯楼晓角”将风姿重现。(记者杨迎春通讯员张晓驯) 大有来头传说中进贤门的建造大有来头,一种说法是,唐、宋时期,此地区出过7个有名的贤士,他们凭着非凡的智慧认定这个地方适合建造一座城门,于是便刻“进贤门”石匾一块,埋在地下。几百年过去,到了明代,这里又出了7位有名的贤达之士,他们选定这个地方建造城门,正琢磨“怎么先贤们就没发现这块宝地呢”,一挖,挖出了那块石匾。于是进贤门便被认为是“前七贤”设,“后七贤”开,也就成了一座非同一般的城门。“进贤”即“增进贤士”之意,充分表达了民间的一种良好愿望。不过因“进贤门”三字石匾没有落款,是何人何时题写至今无可考证,倒为这一建筑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不管进贤门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么“不一般”,揭阳人对它的敬重和喜爱却是确确实实的。20世纪40年代,因为要改造旧城,古城墙及东、南、西、北4个门全拆掉了,独独保留下了进贤门,可见该门在揭阳人心目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