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握手改为抱拳 |
吃饭:能分餐时就分餐 |
想念:见面不如想念 |
探病:不去医院同样传情 |
一种“新生活运动”正在市面上悄然兴起。由于受到非典威胁,担心非典通过惯常的交往途径传播,市民们自觉修正着过去的交往习惯,代之以更为安全更为简洁的方式进行交际,而大多数市民则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眼前的变化,并自觉加入此一变迁浪潮。 转自搜狐 一位社会文化史专家指出,大的社会、自然灾变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动,比如9.11后美国人结婚率上升,中世纪的鼠疫催生出文艺复兴运动等,而眼下正方兴未艾的“新生活运动”,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非典的“馈赠”。 转自搜狐 见面:握手改为抱拳 转自搜狐 握手,是最最基本的一种交际手段,新老朋友见面,两手轻轻一握,无限情绪就尽在不言之中了。但是,“非典”期间这种“文明”却遭到冷落,人们担心SARS病毒通过握手传染,就悄然省掉了此一必要程序,但又担心失礼于人,便重拾“老古董”———抱拳礼———面带微笑,双手一抱,既尽了礼路,又省了亲密接触,真可谓一举两得。 转自搜狐 生性大大咧咧的叶先生,一直对SARS没太当回事,一天他远远看到一位久未谋面的同事走来,便急急伸出手迎面走过去,哪知对方并不配合,这让叶先生颇为尴尬,脸上很有些挂不住。略过片刻,对方双拳一抱,一声“叶兄,请”,总算让他挽回了面子,也使他明白了这种“复古”背后的真实用意。 转自搜狐 叶先生现在每天都抱拳不辍,虽然他还不太习惯,但又认为,所谓交往嘛,其实就是相互取悦对方,如果握手令对方不高兴,则此一礼节就失去了意义,“讨人嫌的事最好别干。” 转自搜狐 还有敬烟,此一陋习虽屡遭指责,却始终未能有所改变。但SARS袭来后,不少市民自觉地戒掉了这一习惯,各自抽烟以免增加手、口接触机会。像叶先生一样,不少市民认为,给人敬烟,很担心令对方讨厌。 转自搜狐 吃饭:能分餐时就分餐 转自搜狐 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在1980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报纸等社会舆论对分餐制很是热闹了一阵子,但随即被指为全盘西化而不了了之。非典袭来后,市民们发现,分餐制,至少在非典时期,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都要陪客吃饭的人来说。 转自搜狐 一位朋友在参加上海车博会期间,当地的朋友请他吃饭,先是推迟了一天,然后吃得却是分餐制的中餐。后来他才想明白是SARS的原因。 转自搜狐 周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早已对一堆人抡起筷子在一个碟子里打捞吃食的吃法深恶痛绝,互吃口水简直令她备感恶心。但碍于朋友面子,始终没敢说破,只好尽量拒绝外出吃饭,实在撇不开,就去西餐厅吃西餐。现在,非典给她找到了最佳的借口,不实行分餐制都不行。 转自搜狐 而且按她估计,即使非典风波过去了,在她的朋友圈子里,这种分餐制很有可能会一直保持下去,虽说麻烦了一点———尤其是对吃中餐来说,可它毕竟卫生。 转自搜狐 想念:见面不如想念 转自搜狐 自从非典造访了我们的生活后,人们爱扎堆儿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转自搜狐 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过去跟亲友交往,生怕礼数不到让对方生气,有事没事,都聚在一起,瞎聊穷侃一天半天。大家普遍以为在一起呆的时间越多,就越利于彼此感情的加深和巩固,殊不知这样一天半天下来,不但主人累,连做客人的也觉得累。尤其是对于不少市民来说,聚在一起,也不外就是吃吃喝喝,打打麻将,仔细想来,仿佛并无相聚之必要。 转自搜狐 非典袭来之后,这种扎堆儿明显减少了,但不少市民觉得,却也并没影响到亲友间的感情,多打打电话,多问候,多交流,一样可以巩固彼此间的感情,真的是见面不如想念,电话、电邮、短信息一样是传情达意的好手段。 转自搜狐 与此同时,在分居在不同区域的家人之间,自从非典袭来后,打电话的频率也比原来有较大提高。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外省白领高告诉记者,以前他平均每月打一次电话给父母,现在则每周一次,最高峰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与父母通话,不但老人们开心,自己也从中发现了情感的另一方天地,并使他开始检讨自己:平时跟父母的交流其实远远不够,对老人们的想法了解得也实在有限。 转自搜狐 探病:不去医院同样传情 转自搜狐 三月初,非典“闹”得最凶的时候,钟先生(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的一位朋友,因为重感冒住进了医院,这却让钟先生陷入了交往伦理困境。朋友生病当然要去医院看望,可在此时,去了担心会染非典,不去又有悖他的交往伦理,显得“很不道义”。最后,他硬着头皮打电话让花店送了一束鲜花过去。 转自搜狐 朋友病愈出院后,钟先生仍深感愧疚,干脆向对方坦陈了自己的精神困境,对方一笑置之,毕竟都是有文化的人,对此的看法自然也开阔得多。钟先生告诉记者,一番讨论后,彼此都认可这样的交往底限:首先必须承认人在本质上是自利的,当不可预期的威胁出现在面前时,各人首先要求自保,其次才是关心保护他人,而这丝毫也无损于双方友谊的纯洁和真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绝不强求对方做到。 转自搜狐 但钟先生以为,因为时期特殊,只好如此将就,正常情况下他还是会到医院去,他也不赞成将这种经验大面积推广普及,对于那些不是因传染性疾病住院的朋友,他都还会到医院探望他们。他也希望人们不要藉此大搞简化运动,毕竟伦理不同于其他东西,最好是缓慢递进而不要与时俱进。 转自搜狐 本报记者 赵他/文 高晓建/图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