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专家联合处理藁城毒气弹 |
8月4日,在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挖掘出了侵华日军遗留的5个毒剂罐,由于毒剂泄漏,导致43人中毒受伤、1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此事余波未平,近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则关于“日本政府将于9月6日至9月19日派遣40名工作人员前往石家庄,对侵华日军遗弃中国的化学武器进行发掘和回收”的报道,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些化学武器是何性质,藏身何处,何时发现的,有没有造成过人身伤害,日本政府将如何进行处理等问题都成了人们关心的焦点。日前,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采访。
2003年8月27日,《北京青年报》援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消息,日本政府25日宣布,将于9月6日至9月19日派遣40名政府工作人员,前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对侵华日军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进行发掘和回收。据悉,侵华日军当年在石家庄市埋下了52枚能致人死亡的毒气弹。
虽然这则报道的内容不多,但却格外引人注意。因为8月4日齐齐哈尔市的毒剂事件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况且此次是52枚毒气弹,只从数量上已远远多于齐齐哈尔市的5个毒剂罐,而其危害也到了“能致人死亡”的程度。
赶赴藁城
“从报道中所提的地点和数量上分析,此次日本政府所要回收的应该是1991年5月21日在藁城发现的52枚‘光气弹’。”
当看到这则报道后,像大部分石家庄人一样,记者也感到吃惊:石家庄也有“毒气弹”的存在吗?“毒气弹”又藏身何地呢?就这些问题,记者首先走访了专门从事日本侵华战争罪行及战后遗留问题研究的何天义先生。由于事先预约,何先生已经提前准备好了相关的材料。他说,根据报道的内容,他推断此次日本政府将要回收的应该是藁城在1991年5月21日发现的52枚“光气弹”。
据何天义介绍,目前,在河北省境内已知的还遗留有日本化学武器的地点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沧州,一处就在石家庄藁城市。而从报道的内容上看,有两点可以证明,此次日本政府要来处理的“毒气弹”是在藁城市:一是报道中提到了石家庄,二是数量非常具体(52枚毒气弹),而这与1991年5月21日在藁城中学(现为藁城市第一中学)挖掘出来的日军遗留的52枚“光气弹”相符。而在他提供的吴英和高振山所撰写的《日军在中国使用化学武器问题初探》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述:1991年5月21日,在河北省藁城市藁城中学建宿舍楼挖地基时挖出炮弹52枚,经有关防化专家化验确认为“光气弹”(窒息性毒气弹之一)。后经鉴定为日军在侵华战争结束撤退时遗弃的“昭和十五年日本大阪军工厂制造”的“光气弹”。从挖掘、搬运、储藏、运走的一个多月中,共有90多人直接接触了“光气弹”,其中一枚毒气溢漏,90多人都有中毒症状,6人症状较重。由此可断定,此次日本代表团来处理的就是12年前在藁城发现的“光气弹”。
根据何天义先生提供的情况,9月2日上午,记者驱车赶赴藁城。
惊现“毒弹”
到达藁城中学时,正是上午9时左右,校园里花红草绿,安静祥和。虽然提前并没有通知陈英华,但听说记者要采访关于“毒气弹”一事。他还是早早地来到了学校。陈英华是“5·21”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当时学校的党委书记,他一直代表学校向有关部门和日本政府申诉着学校的要求。而对于这场发生在12年前的事件,每个环节他都历历在目:1991年初,学校动工兴建一座学生宿舍楼。当时施工单位要给楼基挑槽及钎探(用钢钎对地质进行测量勘探方法)。5月21日下午6时左右,正当工人们进行钎探作业时突然钎头碰到了硬物,于是工人们开始对此处进行挖掘,当挖到距楼基50厘米,距地面150厘米时,发现了一层油毡,而油毡的下面竟是炮弹,随后工人们又从旁边挖出了十几枚。此时,正在监工的学校总务处的刘光耀意识到可能有危险,便马上命令停工,并让保卫人员报告藁城公安局来人处理。此时,陈英华也赶到了现场,因为天色已晚,他让工人把已经挖出的炮弹重又放回原处掩埋。
5月22日上午8时,接到报告的市公安局和武装部分别派人前来调查,再次将炮弹挖出,前后共挖出52枚。这些炮弹呈十字形排列,有的弹头和弹体已经分离,有的弹体上有液体外溢,在其中的一枚表面还隐约看出“大阪”的字样。因为数量太多,当天下午,学校在距离挖掘现场150米的地方,专门腾出一间车库,由公安、保卫人员徒手将其搬运到库房进行存放。同时加固门窗,并派专人进行24小时看护。
多人中毒
“在搬运炮弹时,我的手不慎被磨破了,手指和手心感到灼痛,呼吸也困难,过了十几天才好转。”
“事情发生后,根本没有人想到那会是毒气弹,但是从5月23日开始,凡接触过毒气弹的人员陆续有了不良反应,出现了头昏、胸闷、四肢乏力、皮肤灼伤等症状。”当时参与搬运和守护的学校保卫人员武庆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感到有点后怕。“5月21日下午6点多钟,接到通知后,我马上就赶到了现场。当时已经有炮弹被挖出来了,因为离得很近,我闻到有种异味儿,但又分不清具体是哪种味儿。因为我当过炮兵,一看就知道是炮弹,但却不清楚是‘毒气弹’,所以在随后的搬运和看护过程中没有一点防护措施。”武庆玉伸出双手说:“在搬运炮弹的时候,我的手被磨破了,开始两三天只是手的皮肤,主要是手指和手心的皮肤灼痛,后来呼吸也困难,十几天才好转。”
而当时参加了挖掘和搬运工作的时任藁城市公安局治安科副科长的关文进,如今也已经退休在家。他说,当时他在公安局负责此事,曾经有很多的记录,但由于时间过去太久了,有些已经找不到了,不过对于现场的情况,他至今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在挖掘和搬运这些炮弹时,我没有注意到炮弹渗漏,但搬起来后发现弹体下面的土湿漉漉的,好像弹体上也有液体状的东西。闻上去有一种怪味,好像是几种气味的混合。由于在向库房的搬运过程中,我接触的相对较多,在此后的3个多月里,我的手一直有麻木之感,而且还整块地脱皮,开始以为是与炮弹磨擦的呢,根本没有想到是毒气弹的缘故。”
而陈英华介绍说,除了90多名直接接触者有中毒症状,距离存放毒气弹的库房较近的6个班级的300多名学生也先后有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出现。
联合鉴定
“日本政府一定要对这件事有个答复,要对学校周围进行彻底的调查,不查清楚,决不退缩。”
“鉴定结果出来以后,毒气弹也被运走并进行了妥善的封存处理,不会再造成新的泄漏。但是全校师生的恐惧心理将长时间不能消除。”
接触“炮弹”者以及部分学生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让学校意识到这些出土“炮弹”的危险性。陈英华他们专门从石家庄地区军分区请来专家进行鉴定。而专家当场确认的结果,令所有的师生感到吃惊和恐惧:这些炮弹为“化学弹”。
随后,解放军总参谋部派来防化专家进行化验后确认为“光气弹”(窒息性化学毒剂弹)。
1991年6月20日,日本防卫厅、外务省的有关官员和专家组成调查团前来对挖掘出的“光气弹”进行鉴定,发现在这些“光气弹”的弹头和弹体都有“大阪”字样,而在“光气弹”中的一个尼龙炸药包上“日本大阪军工厂昭和十五年制造”的字样更是赫然在目。当时断定,这52枚“光气弹”就是当年侵华日军所遗弃的。由于其中1枚已经渗漏,不断有液体从炮引的缝隙中渗出,为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防止其泄漏成灾,当天下午,石家庄地区军分区即将52枚“光气弹”运至某军事基地妥善封存掩埋。
“当鉴定结果出来后,我心里十分担忧。因为虽然炮弹运走了,但是全校师生们的恐惧心理将长时间不能消除。”陈英华说:“我当时走访了许多周围的村民,据当地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讲,藁城中学的校址是原日军侵华期间的综合训练所,也是存放各种军用物资的地方,发现类似的毒气弹,在这里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1958年,在学校西侧约100米处的一眼水井内就挖出过多枚(有的说7枚,有的说8枚)同样的毒气弹。至于在学校周围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炮弹存在,还有多少,埋在什么地方谁也说不清。而这也成了压在师生心头的一块阴云,因为潜在的‘毒气弹’随时可能危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
艰难索赔
陈英华说,对日本政府最早提出赔偿等要求是在1991年7月20日,也就是联合鉴定后的一个月。当时他代表藁城中学给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写了一份《关于处理日军遗留光气弹善后事宜的要求》。在这份请求中他分别从经济损失、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等三方面提出要求。在藁城中学的档案室里,记者看到了这份“要求”。其主要内容为:
一、在处理毒气弹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毒气弹”的90多人都有中毒症状,其中6人症状严重。具体表现为:窒息胸闷、呼吸道有烧灼感、皮肤脱落、四肢无力、眼睛视物不清、头疼等症状。中毒者是否有潜伏症状,后果如何,都不敢断定。因此,日方应对有中毒症状的师生进行全面体检和治疗,并提供长期的医疗和保健保证。
二、“毒气弹”造成的环境污染,遗留了后患。由于“光气弹”有泄漏现象,对校园水源、土壤、空气造成污染,给2500多师生造成沉重的负担,大家担心地下仍有毒弹,一旦泄漏危害生命安全。鉴于此,日本政府应提供可靠资料,或对学校地下进行全面探测,证明地下确无“光气弹”或其他弹药埋藏,消除隐患,师生安全方有可靠保证。不然,学校必须搬迁。各项费用至少需要2千万人民币。此费用要由日方提供。
三、为处理毒气弹学校经济损失271000元,日方要给予补偿。
陈英华表示,对于学校的要求,日方并没有给出过任何答复。此后,在1994年4月5日,2001年7月17日,他又先后两次写出书面材料,对学校的要求进行了重申。而在1993年他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的采访时也一再强调了学校的要求。在《朝日新闻》记者五十川伦义所撰写的《中国被害的情况关系者的证言》一文引述了陈英华的对日方的要求:必须进行彻底的调查,决不退缩,一直等到回答为止。
但是从发现毒弹到现在为止已经12年过去,陈英华的要求也提出了多次,并且在日本的媒体上也进行了披露,可是日本政府却始终不予答复。这让老陈非常气愤。
如今校园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个挖出“光气弹”的地方已经盖成了宿舍楼,原来的库房改成了花池,许多当事人要么离开要么退休,但是学校地下尚未可知的情况,却始终牵挂着众多人的心,尤其是齐齐哈尔不久前发生的荠子气中毒事件更让当地的人们耿耿于怀。“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进行彻底的调查,决不退缩。”临别时,老陈的话掷地有声。
相关链接
齐齐哈尔“8·4”遗毒事件
今年8月4日凌晨4时,齐齐哈尔市一建筑施工工地挖出半个多世纪前日军侵华时遗弃的5个毒气罐,由于毒气罐泄漏,先后导致43名中国人中毒受害,其中受害者李贵珍因重度芥子气中毒,经抢救无效,于8月21日死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2000多起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泄漏事件中的一起。
“8·4”事件发生后,我有关方面成立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经我国有关专家鉴定:这5只金属罐为日军侵华时遗弃的芥子气毒气罐。随即,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方面提出交涉。经过与日方代表团的艰难交涉,日方已经承认这5个毒气罐为日本侵华时遗弃的化学武器。
事发后,齐齐哈尔市政府根据中毒受害者及受害单位的强烈要求,曾向日本调查团提出了赔偿要求。但据日本《读卖新闻》9月2日报道,日本政府9月1日作出决定,将对齐齐哈尔市“8·4”事件的中毒受害者支付总额约1亿日元(约合710万元人民币)的慰问金,作为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补偿,而对齐齐哈尔市政府提出的其它赔偿要求却不予考虑。(据《新华网》《北京日报》整理)
日本将赴石家庄发掘回收52枚毒气弹
日本政府25日宣布,将于9月6日至9月19日派遣40名政府工作人员前往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对侵华日军遗弃在我国的化学武器进行发掘和回收。
据悉,侵华日军当年在石家庄市埋下了52枚能致人死亡的毒气弹。日本政府对遗弃化学武器的发掘和回收工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此次回收工作将是第四次。(《北京青年报》)
侵华日军在中国遗弃大量化学武器
从1937年开始的8年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军在中国大陆实施的化学战共计2000余次,造成中国军民直接中毒伤亡近10万人。而战后在中国已发现日军遗留的化学炮弹约200万枚,毒剂约100吨,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十几个省。此外还有大量化学武器未被发现,仍在继续危害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
(摘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化学战罪行展”)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