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小学布局大调整
2002年8月8日10:23 扬子晚报
|
2002年08月08日
为大力推行“均衡教育”,提高学校生源和教学投入集中度,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和撤并重组。据统计,近年来该市通过合并、划转和撤销的中小学已接近50多所,约为原有学校数的20%,这还不包括从中学中剥离、让渡校舍等教学资源的数十所职业中学,使南京市中小学布局和学校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南京市的中小学布点基本上是解放前后沿袭下来的,学校布局尤其是小学过于集中,不尽合理。在“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观点支配下,长期以来,有限的教育投入过多集中在少数重点中、小学上。加上“普高热”的兴起和学生家长对名校需求的增加,造成名校吃不了、差校吃不饱,普高吃不了、职校吃不饱的尴尬局面。生源的不均衡流动更造成学校间教育质量差距拉大,少数学校只能招收一两轨平行班,而名校却生源爆棚,形成名校越好,差校越差的“马太效应”。
从1998年开始,南京市率先在鼓楼区实行中小学布局调整,现已覆盖全市。主要办法有:一、减少薄弱学校数量,增加优质教育规模,如青岛路中学、龙江中学、丰润中学、新宁中学、23中等生源不足、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分别并入南大附中、宁海路中学、十三中、九中、南航附中。二、对位置相近、施教区小的学校合并做强,分化组合。如将20中、19中合并,12中、52中合并;将进香河两侧的原丹凤街小学、青云巷小学、同仁街小学合并为新的同仁街小学,原两校校舍让与开发商资产置换,原福建路小学、萨家湾小学合并为经院附小。三、减少老城区学校数量,增加新区学校布点。如适应“江东城市化”,实施“名校两进”,先后有宁海路中学、琅琊路小学、力学小学、拉萨路小学的分校落户新区,使新区、老城区教育均衡发展。四、通过社会办学改造薄弱学校。如大厂64中、撤销后的福建路小学由市退离休老师协会接管,分别创办育英外校和育英二外校。
撤并重组后的新校实行“一个校牌,一套班子,一个账号,一样管理”,既缓解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又放大了名校的品牌效应。名校接管后实行“输入管理”,教师重新调度使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得学校效益、教学质量、教师积极性大大提高。合并的新校也使有限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一批闲置的校舍、教学设备投入使用。如龙江职中并入鼓楼职校后,原龙江职校校舍划归宁海中学为普教,石头城小学生源一分为四,异地新建校舍划归教院附中办初中,这些做法不仅保证了小学生的入学,还为后者提供了60个初中班级的名额。通过布局调整,南京市中小学整体档次明显提高,薄弱学校锐减,学校间差距缩小。鼓楼区调整后学校全部进入省重点和模范学校行列,成为南京第一个重点中学全覆盖区,省市实验小学由2所增至7所,为该区率先推行初中招生制度改革打下了基础。南京市省级重点中学也由此增至34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13所。全市的优质教育面也由此超常规放大,各名校招生数普遍上升2—3倍,满足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据悉,南京市还将试行优质教师在各校间“走教”制度,使优质师资进一步社会化配置。张皓 顾巍钟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