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驻国家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11月12日说,目前,我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据悉,这182座城市约占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这么多城市有如此“豪迈志向”,令人震惊。 虽然学术界关于国际化大都市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些权威专家就这一概念还是达成了基本的共识,要想成为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必须符合以下几项标准: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拥有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其决策辐射面能超越国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有现代化设施的中心商务区,等等。对比以上条件,中国未来将出现几座国际化大都市当然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说一夜之间就能出现100多座,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 如果上述182个城市中的大多数,只是抱有如此目标,说说而已,倒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如果真的想一步迈向这个目标,那就可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比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了:有的城市为扩大规划,盲目圈地,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大量无地农民失业成为游民,矛盾激化。有的城市为经营城市,强行拆迁,致使城市拆迁成为引发争端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城市没有能够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顾及可持续性发展,后遗症多多,等等。 正如“贵族”不是几天就能培养出来的一样,国际化大都市也不是几年“大跃进”就能一蹴而就的。提出这样的口号,最后除了弄出一些非驴非马的中国特色中国视角的国际化大都市自我满足之外,只能是徒留笑柄自我伤害。 鞋子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我认为在城市建设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拼命往国际化上靠。让城市富有特色,让市民们过上舒适的生活,让市民们幸福指数真正地高起来,又何苦言必及“国际化”? (作者 肖余恨)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