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bj00.gif) |
|
![](/nimages/bj00.gif) |
![](/nimages/c.gif) |
北大教授吴树青:新一届政府执政难度不容小视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12日14:48 新华网 |
|
![](/nimages/bj00.gif) |
吴树青教授是上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听完朱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他充分肯定了本届政府的业绩,同时指出,新一届政府即将执政,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可以说执政难度不比过去的五年小,甚至可能更大。
这是因为,首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任务比过去更复杂、更艰巨。它不仅要求今后20年内年均经济增长率要达到7.2%左右,而且需要解决许多总体小康阶段还没有解决的更深层次、更复杂、更困难问题。例如,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三农”问题、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问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过去不是没有加以重视,不是没有采取措施,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原因,解决起来难度极大。
当务之急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严峻这三大突出矛盾,继续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进一步做好扩大就业工作。
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更重要
吴树青认为,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1998年提出扩大内需的方针时,重点放在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民间投资来扩大投资需求。去年人代会已经提出“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和“扩大和培育内需”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明确指出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决策。这不仅因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实行的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化,而且因为消费需求才是真正意义的最终需求,经济的增长归根到底要靠消费的提高来推动,扩大内需归根结底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
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重要的是提高消费率。我国的消费率明显低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水平,大体上低20个百分点左右。
该到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提高消费率,当前特别需要解决重视“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提高农民的购买力问题尤为关键。
吴树青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从上到下十分关注的问题。从1997年起,由于经济增长环境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连年下滑,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曾达9%,1997年,这个数字骤减为4.6%,1998年4.3%,1999年3.8%,2000年2.1%;2001年,因粮价上升,回升为4.2%,2002年增长4.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的剧减,其结果是9亿农民无钱消费,支撑不起国家拉动内需的需要。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
应当看到,我国农民的增收减负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到2000年,除了提留统筹和各项社会负担外,国家从农业征收各税总额由87.9亿元迅速增加至465.3亿元,增长4.3倍。有学者曾经做过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税赋37元;而中国农民人均税额146元。与此相对应,中国还是少数几个未给予农民直接农业补贴的国家之一。为此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业关系问题。在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决定了农民必须为发展工业化承受牺牲。但在我们的工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应当是变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
对于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吴树青认为,关键问题是扩大就业。他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和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面临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既要进行体制改革,又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推进技术进步,劳动力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有大量要求就业的人口,包括新增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从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受经济技术水平条件限制,能够吸纳的数量有限。与此同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发展高科技和推进技术进步,都会导致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使同样的投资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下降。因此,就业问题客观上十分严峻。必须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并以此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要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提高再就业率;要重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统筹协调城乡就业。同时,要努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
|
![](/nimages/c.gif)
![](/nimages/c.gif)
![](/nimages/c.gi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