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空调市场“高温情结”
2002年7月19日13:51 扬子晚报
|
2002年07月19日
前天和昨天接连两场暴雨,在“浇凉”南京这个“火炉”的同时,也使持续火爆近一周的南京空调市场大幅“降温”。昨天晚上,来自苏宁、五星等家电卖场的销售数字表明,当日空调的销售量只有最高峰16日时的四分之一,已接近平常双休日的销量。空调厂商们认为,尽管酷暑还可能再持续一阵,但可以断定,今年空调市场旺季的“峰头”已经过去了。
“高温情结”是近十年来家用空调市场一个特有的现象:厂家在不知道当年夏天是热是“凉”的情况下,先把空调产品放到库房,期望持续高温能带来“好收成”;商家则先向厂家下部分货款,用优惠的价格“囤货”,只盼年年有“酷暑”,让消费者来抢购空调。至于消费者,多数是“有钱不买半年闲”,非要等高温季节才蜂拥奔往商场,尽管知道这时厂商的服务有可能大打折扣,价格也涨上去了。这种“靠天吃饭”的现象,决定了三方面对市场的“侥幸”心理,厂商有可能大赚一把,消费者当年则可能因巧遇“凉夏”,而省掉一笔买空调的钱。据苏宁总裁张近东介绍说,这两年伴随着住宅市场化,虽然很多家庭在住进新居或家庭装修时,将空调安装同时到位,但每到酷暑那几天销售的绝对值却依然不见下降,基本上占到了年销售额的10%—15%。几乎所有厂商都称,对于高温带来的爆炸性市场行情,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短时间内回笼了货款,“恨”的是安装售后服务跟不上,怕因此砸了牌子。
不过,从厂商和消费者三方“共赢”的角度来看,“高温情结”则是越淡化越好,苏宁副总裁孙卫民分析说,空调的集中消费实际上加大了三方的成本。厂家的快运费用,商家的安装成本,消费者的焦躁等待、价格无优惠等,在市场均衡消费的运行中都可省去,在爆发性的市场行情中则增加。平时装一台空调的人工成本是50元,旺季则可能达到100元甚至150元。这些增加的成本有一部分必然是由消费者承担的。在现代经济社会,成熟的消费者从价格服务因素以及时间成本来考虑,决不应该在高温时节去抢购空调。
而从整个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五星电器总裁汪建国认为,被热怕了的人们在选购空调时,往往会失去理性,价格便宜却实际上偷工减料的杂品牌极容易赢得市场机会,从而对大品牌造成挤压。一场高温,往往救活上百家小工厂,该死的死不了,这将导致厂家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空调行业的优胜劣汰。而从入世后长远的竞争战略来考虑,国内大品牌厂商只有告别“高温情结”,进行大投入、加速技术升级,才能与洋品牌抗争,提升整个行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本报记者 李程骅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