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学校长到参政党领导人-记九三学社主席韩启德
| |
| |
2002年12月8日20:55 中国新闻网
| |
|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八日电 题:从大学校长到参政党主席--记九三学社新任中央主席韩启德
中新社记者 张明新
与前任吴阶平先生一样,韩启德也是医生出身。不过比吴年轻近三十岁的他谦逊地说,“无论学问与品德,我都不能与吴老等前辈相比。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吴老就担任中央的卫生保健工作了。”
“回眸历史,我们承接着上一世纪九三学社爱国奉献的精神;放眼未来,我们担负着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历史重任。如今大家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这一重任交托给我,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这是韩启德在昨天九三学社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后的讲辞,也是今天九三学社八大闭幕后会见记者时的话语。
现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韩启德重温了九三学社的光荣历史。九三学社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时刻。九三的创建者和先驱们,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和其他民主党派一道坚持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等历届领导人又率领成员们为民族复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了许多业绩。“这对长期担任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我说,责任和挑战实在重大。”
五十七岁的韩启德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留学日本。十岁时,韩启德因患猩红热及并发症,昏迷三天三夜。住院期间,他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仁爱之心,产生了学医的志向。
一九六二年,韩启德如愿以偿,以第一志愿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六年后正值“文革”高潮时毕业,他被分配到陕西临潼的一个公社卫生院,在缺医少药的西北农村一干就是十年。在那里,他与“赤脚医生”一样,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常常漏夜抢救危重病人,骑自行车回访患者。方圆几百里都知道有个“韩大夫”。可由于出身不好,连个“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也没评上。
“文革”动乱结束后,全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韩启德考上了西安医学院的研究生,师从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家卢兴教授,专攻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的研究。获硕士学位后,到北京医学院(先后改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生理教研室执教。
一九八七年,韩启德结束在美国埃默里大学两年的访问学者工作,带着在美国《自然》和《分子药理学》杂志发表的成果,按期回到北医,与陈明哲大夫一道创办了北医三院心血管研究室,紧跟国际前沿。韩启德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在国际期刊发表四十余篇,获得国家教委、卫生部、人事部授予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一九九七年,韩启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000年四月,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韩启德被任命为新北京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合校后,韩启德利用跨学科的优势进行医学教学改革,担任了北大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组建了北大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将基础、应用与临床科学的前沿研究结合在一起,实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九九五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作为参政党的一员,韩启德把目光投向实验室以外的社会,以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精神问政。他先后就农村卫生改革,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制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保持民族优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问题发表了见解。他是全国政协常委、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此次上任伊始,韩启德发表了他对加强九三学社自身建设的四点意见:一是进一步提高接受中共领导的自觉性;二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三是发挥人才荟萃优势,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作用;四是加强八万多名九三学社成员的团结,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前辈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完)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