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关心人也是“全面小康”的内容 政协委员关注精神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 徐虹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目前上海正在进行“城市精神·新上海人的自我设计”,不到40岁的经济界政协委员、上海市商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成纲,今天上午在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规则办事、尊重每一个人、微笑待人、关怀与时刻准备帮助别人,这是上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明细节。” 朱成纲这样理解“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应该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应该强调精神文明。上海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张爱玲和钱钟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大白兔奶糖和永久牌自行车;新世纪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更应该从文明细节上“率先小康”。 英雄所见略同。几天以前,政协委员、作家张贤亮也谈到“全面小康”绝不能“重科技轻人文”。“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人文精神体制的支撑,就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张贤亮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十几分钟之后,另一位经济界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对记者说起他1988年去波兰参加“旅游与人的生活方式”展览的强烈感受:旅游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与文明。目前有国人去国外旅游,吃自助餐时盛很多东西,又剩下很多东西,令人侧目;他们在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攀折花木,不爱护自然环境。“有时候一些细节能够表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这些与‘小康社会’的文明要求,并不相符。”“如果我是市长”,孙钢委员说,首先从交通抓起。香港的街道很窄,车速却很快。就是因为都遵守规则。遵守秩序与规则,也是“小康社会所必须的文明素质”。孙钢委员强调。 文明细节不仅仅是“小康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更是“小康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保障。“比如诚信”,经济界政协委员、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朱焘说,“中国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古训。这些中国的文明传统,在全面发展‘小康社会’中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含义。因为‘诚信’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生活中,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全面小康”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政协委员谈话中的一个共同指向。新闻出版界委员聂震宁、沈仁干等,都强调了文化建设、文化素质、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到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意识、思想、道德、言语、行为和品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社会就将成为植物人”———这已经成为十届政协委员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