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确证报道纪实(图)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28日15:45 新民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本报记者俞亮鑫 视点导读
8月14日上午,在宋庆龄及其姐弟出生地——浦东新区川沙镇“内史第”举行了“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揭牌仪式。浦东新区政府在仪式上宣布,“内史第”修复工程定于明年3月起动工,总投资2500万元,将根据历史原貌全面修复“内史第”。至此,由新民晚报独家追踪采访、前后历时近十年的这一重大文化新闻,终于又传出了最新的胜利消息。
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区长姜斯宪,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林泉璋等对本报的连续报道给予了称赞。
浦东新区副区长、区文管会主任张恩迪说,记者的一系列报道对“内史第”的修复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内史第”的历史考证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天,本报记者面对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镜头,也显得十分激动:“这一报道我前后追踪了将近10年。我之所以这么投入,因为我意识到,宋庆龄及其弟妹宋美龄、宋子文等是否出生于浦东‘内史第’事关重大,为海内外亿万华人所瞩目。如果一旦得到确认,这将为处于改革开放的龙头地位的上海浦东增添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偶然发现
本报记者对宋庆龄出生在“内史第”的系列报道可以追溯到1993年底。当时,我偶然从浦东新区社发局的一份资料中,发现了短短一行字,称宋庆龄是否出生在川沙,还有待于考证审定。当时,我就敏感地感觉到,这是一条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线索,因为宋庆龄和宋氏家族在海内外都具有重大影响,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有关她们出生地的最新研究发现,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再说,黄炎培、黄自、胡适、沈树庸等10多位名人也先后在此生活,“内史第”无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此,我就暗暗关注着此事的进展,甚至有一种唯恐遗漏这一重大消息的担忧。
记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我必须推动这一研究更快地取得进展。为此,我几乎三天两头打电话给对此事进行调查和研究的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理事陈伟忠和研究专家王乐德,询问研究的进展。我也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对各种说法做到心中有底。那时,浦东刚刚开放,到处是工地,我乘坐郊县长途车来到川沙,尽管一路颠簸十分辛苦,但采访见证人、知情者、研究者的每次收获,使我充满了兴奋感。
轰动一时
对于宋庆龄出生在哪里,当时众说纷纭。有的说在海南,有的说在上海。在上海,也有陕西北路、虹口、南市和川沙之争。但经过专家辨析,仅剩下虹口说与川沙说之争。通过对宋庆龄研究专家陈伟忠、王乐德等人的采访,通过对宋庆龄一口川沙口音的辨听,通过川沙不少老人的历史回忆,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反复推敲,我在采访中,对宋庆龄姐弟出生于浦东川沙“内史第”感到越来越可信。当时,最有力的证据是,黄炎培的儿子、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1986年给《川沙志》编辑部的来信,说他从小听父亲讲,宋庆龄出生在“内史第”西厢房。后来,在黄炎培的日记中,又发现他记载自己和宋庆龄、张闻天都是浦东人。黄炎培长宋庆龄15岁,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的记载应该具有权威性。
由此,我于1994年3月16日率先在本报发表了《宋庆龄是“浦东人”》这一消息。随即,连续6天,用系列报道形式,从各个角度报道这一重大消息,沪上众多媒体纷纷跟上,并形成了轰动效应。
争执不下
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原因,坚持虹口之说的人不愿轻易放弃原先的观点。他们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川沙说。由此,就形成了川沙、虹口各说各的理的僵持局面。
1996年9月,浦东新区在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的支持下,召开了川沙、虹口两种说法的论证会。我参加了会议。会上,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双方都承认对方是宋庆龄故居,但就是不承认对方是出生地。因为,出生地具有唯一性,历史价值更大。我仔细听了双方的辩论,坚定了川沙说的信心。因为,只要心平气和地把宋庆龄在两地生活的年代排一下,就不难发现,川沙在前,虹口在后。再说,川沙说的重要证人是黄炎培,他比宋庆龄大15岁,具有认定宋庆龄出生的资格;而虹口说引用的证人是倪吉士,他比表姐宋庆龄小21岁。两者相比,明人不难分辨那个可信。但遗憾的是,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不了了之。可这一风波却使“内史第”修复工程被搁置一旁。
著名作家叶辛不解地问,把年代排一排就可以弄清,听一听宋庆龄的口音也可以弄清,为何久拖不决?但争论者却认为,只要找不出宋庆龄的出生证明,就有争论余地。随着知情的老人、证人一个个离去,这一争论不仅毫无意义,反把历史真相搞混……
真相大白
不能让“国母”宋庆龄希望弄清自己出生地的遗愿成为千古谜团。这是记者在追踪这一报道时的强烈愿望。记者为此也曾两度写内部情况反映,并在1996年、1999年,多次在报上公开辩驳理由显然不足的虹口说,与王乐德等专家一起,共同为澄清“内史第”之迷战斗。
记者通过采访知道,虹口说实际也是1983年才提出的,因为当年日本友人仁木富美子出示了一份宋庆龄20来岁从虹口寄出的一封信,这一年代早于宋庆龄居住在陕西北路那一年代。由此,虹口说就取代了以前的说法。同样的道理,川沙早于虹口,为何就不能得到确认呢?由于本报连续报道,“内史第”的命运被社会普遍关注。市人大、市政协近年来每年都有提案,呼吁修复“内史第”。
今年6月,本报又发表了记者的长篇报道《江南名宅存世之迷》,引起了社会关注。报道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推动了历史考证的进一步进展。黄炎培之子、原全国政协常委黄大能向记者作证,宋庆龄出生在浦东川沙无疑。上海历史地图收藏家徐友群也向记者出示了宋庆龄出生的1893年的虹口地图,证明当时虹口宋氏故居这一带还是田野河流,这一最新发现彻底排除了宋庆龄出生在虹口的可能性。一系列新的发现,使记者沉浸在激动之中。浦东文物保护管理署署长祝龙珠激动地买下了书包亭当天所剩的10多张晚报,不够就复印,提供给各方领导及时了解事情进展……
争议终于在事实面前平息下来,“内史第”的命运也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得以改变。浦东新区政府决定修复具有140多年历史的三进院落“内史第”,一代伟人的遗愿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这一报道前后追踪近10年,令人欣慰的是,当尘埃落定,高楼林立的浦东新区又将增添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这是一份多么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啊!
8月14日上午,“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揭牌
地图收藏家徐友群(左)出示的虹口老地图排除了宋庆龄出生在虹口的可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