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说:财经报刊领域有一个很怪的形象,不少报纸是散装的杂志,比如说《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是散装的大版面的杂志,它们也构成了你的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不是这样? 李甬说:应该说《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更强,离我们稍微远一点,《经济观察报》离我们更要近一点。但是整个报纸和杂志的竞争关系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大家毕竟在产品的类型上还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很新颖,我平时很少去思考的。我们从媒体和广告的两个角度的替代性我们没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我要订一本杂志和报纸,广告客户也会作这样的选择。我觉得中国的经济类的报纸之所以不像报纸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没有一个发育完全的,可分析的大容量的资本市场。 李甬说:大家就觉得上市公司新闻,上市公司新闻没法作,觉得作了没有意思大家只能去做别的题材,就显得跟我们有点重了。随着情况慢慢改善,未来报纸和杂志的区别一定会分清楚。您提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尖锐,经济类的媒体产品本身互相的界定确实不清楚。 主持人说:你们现在的发行主要的渠道是哪些? 李甬说:我们现在基本上能够选择的渠道都在做,邮局、自办订阅,零售,包括数据库的一部分的赠阅,我们都在走,能做的都走。 主持人说:零售每期退货率有多少? 李甬说:因为中国的发行商还不是很规范,数据统计上有的统计周期不一样,有的干脆不是很配合。所以我们现在没有一个特别特别科学的数据。 主持人说:现在你们的市场战略,你认为没有人和你们完全地重合。但是在业绩的方面,在营业收入的方面,实际上广告的刊出量是可比的,你们在中国的财经报刊里边能排在什么位置? 李甬说:我们同行其它准确的数据我也没有掌握。 主持人说:还是有一些材料,比如财经。 李甬说:我们能够说的是我们今年的广告收入大概在一千两百万左右(月刊),应该说国内本土的财政类的杂志月刊超过我们的,我现在还不是很确切地知道。《中国企业家》是月刊,但是它的广告数字我没有确切的知道,但是应该不会超过我们,但也在差不多的样子。 主持人说:财经报刊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以前也曾经发过几次评论。做财经报刊,尤其是做老总,有一种年轻化的趋势,这个里边包括《环球企业家》像你这种情况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刘总编,我跟它都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的,我们也是为你们这么迅速地成长起来感到非常地高兴。 李甬说: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说:你们是年少有成。现在有这样的悖论,财经本身是需要一个经验化的行当,它的经验和理性是站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它和日常的新闻还不太一样。比如说我们讲《时代周刊》创办的时候,是很年轻,可以靠激情和闯劲去做的。财经的报刊还是比较沉稳的。比如说《华尔街日报》真正成功依靠的是比较老道的。这中间是不是你们作为财经媒介里边的少帅一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甬说:首先我们很幸运,因为这确实是国内比较特殊的现象。在美国是看不到的。 主持人说:对,永远不可能。 李甬说:应该说是因为经济类媒体飞速地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机会。基本上它在中国是新生的,市场化的经济类媒体,既然是一个新的,大家的经验都不多,所以年轻人的弱点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大家只能去比较,我们觉得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讲,确实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地经验,希望自己能够更稳重,这样的感受也是有的。既然无论是从主管单位还是投资人选择了你,你就必须得负起责任,希望成长快一点。 主持人说:现在在媒体里面做得真正成功的财经媒体大部分都有正规的大报或者是大的新闻单位的背景。比如说这有一个很怪的现象,人大新闻系的很多,比如说胡舒立,刘东华,南方报业的刘仲伟(音),现在在市场里似乎见不到做财经媒介做得很优秀的,但是是由比较边缘和次要的小报小刊出身的,这里面是不是有内在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呢? 李甬说:应该是有的。主持人您提的问题都非常新颖,我很少去思考的。最起码有两点,第一,在大报他可能最先感受到了市场先进理念的东西,他们接触市场的机会和层级也不一样,从自身的素质来讲,他们成长的机会要比小报要多。第二个,你的水平怎么样是一件事,别人发现你认可你又是另外一件事情。我理解有过大报大刊的人更容易被人认识和认可,它比较容易获得机会。 主持人说:那么把握机会做事情就得看自己了,综合实力。我的感觉在大的新闻单位出身的总体的素质普遍比较高的,不排除一些例外。 李甬说:我们一直觉得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在经济的领域人才最多的,包括《中国青年报》,我们也是承认的。 主持人说:财经类的媒介现在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被大家当成一个新的品种,但实际上经济类的报刊从80年代开始,国内已经很热很热了。有一个经济信息类报刊协会挂在全国纪协,我参加过他们的年会,他们请我去作过报告。我吃惊地发现,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财经报刊。他们认为自己是经济信息类的报刊。 主持人说:很多经济信息类的报刊现在他们的市场处境实际上是很糟的。很多地方在办财经报刊,以市为单位,比如说青岛,青岛出版社办了叫《青岛财经日报》,是不是也会对你们这种全国性的财经杂志形成一定的冲击呢? 李甬说:从普通的经验上来讲,经济类的媒体基本上是两个产品,一个是真正的财经信息,跟金融相关的。另外跟企业、企业家故事企业运营相关的两大产品。跟金融信息相关的现在越来越是全国市场的,很少有地方性的金融产品了。从企业和企业家故事的角度,基本上现在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明星肯定有地方性的,但是全国性的应该说也在迅速地产生。 李甬说:坦白地讲我也没有具体地看过地方类的经济类的媒体,我觉得即使它生长在地方,它势必也要向全国发展。因为经济类的信息和故事地域性是不强的。(主持人:和消费不一样。)地方性的媒体唯一能够做的,我觉得是服务类的,消费类的。其它的从主流的产品上讲,未来一定是全国星的仍然是经济类的媒体主流的产品。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