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战胜恐惧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5月29日12:56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
——国外病毒和瘟疫科幻一览星河
非典时期,人们对有关病毒和瘟疫的文学作品较之过去更为关注。相关科幻作品在国外有过很多,最著名的当推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安德洛墨达危机》(The Adromeda Strain,1969)。此书出有中译本,原译《死城》,近由海南科技出版社重译出版,译名《天外病菌》。
很多人知道迈克尔·克莱顿是因为《侏罗纪公园》,其实这位后来因写作科幻而位列全球首富名单前茅的作家,曾孜孜不倦地苦写了多年,以笔名发表多篇作品,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这部《安德洛墨达危机》问世才使他声名大噪。
《安德洛墨达危机》梗概:
一颗卫星坠毁于一座小镇,顷刻间镇上居民全体罹难——只剩下一个老人和一个婴儿……危机发生后,有关部门并不惊慌,因为早有严肃的科学家指出:地外生命确实存在,但通过考察地球的生命种类,发现越是高等的生命种类越少,越是低等的生命种类越多,由此推断宇宙中的情形恐怕也相类似。因此人类接触高智商“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小,遭遇的太空微生物——细菌或病毒——的可能性更大。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家伙,对人类来说却有可能致命!
为此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机构:“野火小组”,专门应对此类事件。斯通是组长,还有4位组员,都是著名科学家——当然,其中一个差点,只是一个外科医生;任用他还有一段故事:决策者信奉“单身男人假说”(认为单身男人判断事情最准确),因此要由他来决定,当病毒不慎泄露后,是否动用核弹毁灭实验室!
实验室消毒十分严格,每层都有不同措施。小组科学家历经困难——除了学术上的困惑,还有因精神紧张导致患病,“单身男人”对研究的力不从心,等等——最后终于发现,充足的氧气能让病毒变异,从而使它对人不再有害。
但这时发生了病毒泄露,实验室被污染了,核弹自动启动,“单身男人”只有3分钟时间来制止它……
后来很多科幻作品都沿用了《安德洛墨达危机》的思路和解决方式,但故事却更为出彩。事实上这部轰动的作品情节并不精彩,叙述方式也颇为沉闷——书中充斥了大量的计划书、表格甚至分子式以及附图!这样一部作品,为什么会在读者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究竟是由于时间关系(出版于科幻大潮正兴的时候),还是由于地域原因(出版于公众科学素养较高的美国),抑或仅仅是因为1971年它被拍成了电影?
在此之前,也有很多描写瘟疫流行并造成人类社会瘫痪的科幻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主流文学作家的作品,诸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的《红死病》(The Scarlet Plague,1915)和乔治·R.斯图亚特(George R. Stewart,1895—1980)的《大地永存》(Earth Abides,1949)——两部作品都多次再版。
《红死病》梗概:
故事发生在2072年——但2013年的那场瘟疫已使文明近乎崩溃:被感染者一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会毙命,瘟疫传播之快使科学家们都来不及研制药品。恐慌伴随着瘟疫蔓延,社会失序,犯罪盛行,空难频频,媒体哑然……
灾难过后,只有40人幸存于旧金山海岸,其中一位是伯克利的英语老师。瘟疫爆发那年他才27岁,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他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希望把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但那些年轻人却早已习惯于没有文明约束的野兽般的生存方式了……
《大地永存》梗概:
一种新的未知瘟疫突然流行起来,检疫和隔离无济于事。瘟疫以前所未有的传染性和极高的死亡率席卷全球,人类文明几近崩溃。而伊塞伍德·威廉斯就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威廉斯为了研究生态学远离人群,独居深山,但当他重返城市时,却发现这里已变成一片无人的荒野。他到处寻找,终于在旧金山找到了一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女性——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威廉斯夫妇及子女组成一个不到20人的部落,开始继承文明的遗产……
假如说上述作品距离我们还有些遥远,那么读一读1964年出版的日本科幻《复活之日》,会让你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独特体味,其作者就是因《日本沉没》而闻名的小松左京。
《复活之日》梗概:
20世纪60年代某年2月初,英国军队正在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病毒MM-88在—10℃开始繁殖,5℃时则表现出猛烈毒性,具有高达20亿倍的增殖率。病毒即将被送交某间谍组织,但飞机却因暴风雪失事于阿尔卑斯山——容器破碎,病毒飘散于空气当中……
3月,冰雪开始消融,在意大利出现因心脏麻痹而猝死的病人。4月,阿尔卑斯山中的大批羊群感染瘟疫;接下来的一周里,日本流感横行,美国的火鸡和中国的鸭子也未能幸免……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瘟疫源自一种新型病毒,感染后极易引起心脏麻痹,死亡率为70%。考虑到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WHO决定暂不公布疫情。其时北半球尚在盛夏,公众尚未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追查病毒MM-87的下落。事实上MM-88就是从美国偷去的MM-87的变种,变异后的病毒毒性比原来提高了2000倍!
在日本,两个月中已有3000万人患病,城市死亡率超过25%,同时引起一系列社会变化:公交车次明显减少,但车上拥挤情况反而缓解;进入5月后连拥挤都不复存在,甚至出现了空座!比赛中止,剧场停业,工业指数下降,股票狂跌,食品价格暴涨……6月末,累计死亡人数超过8000万。
当夏天结束时,人类已大部分死亡,仅剩不足1万人。为了文明的延续,幸存者开始在南极建立社会,制定规则,繁衍子孙……
有关病毒的电影也很多,但就影片的科幻色彩来说,有些比较浓,有些则比较淡。但至少有一部影片要提到,那就是《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1976)。
《卡桑德拉大桥》是英、意以及当时的西德合拍的影片,号称是一部“全明星”电影。导演乔治·P.科斯马图斯,演员阵容强大,包括索非亚·罗兰、英格里德·苏琳、理查德·哈里斯、伯特·兰开斯特、马丁·希恩和约翰·辛普森(这位后来因涉嫌杀妻但最终得以洗脱的橄榄球明星在影片中饰演正直敬业的黑人侦探)。
《卡桑德拉大桥》梗概:
两名恐怖分子闯入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组织进行破坏,在逃走时不慎感染了肺鼠疫病毒,一名旋即毙命,另一名却潜入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国际火车。
很快,车上各色人等都遭到传染。为避免疫情扩散,有关当局决定让列车通过波兰境内的危桥——卡桑德拉大桥,使乘客葬身山谷。但车上的医生张伯伦找到了使病人免于死亡的方法,与乘客一起抗争,最终拯救下一部分人的生命。
记得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事先无意中知道了那桥会塌(尽管对全部情节尚一无所知)。但在看电影时,还是心情紧张地希望:不要塌!不要塌!可见其扣人心弦。
另外一部不错的影片是《极度惊慌》(Outbreak,1995;又译《蔓延》、《恐怖地带》),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主演达斯汀·霍夫曼、雷妮·鲁索、摩根·弗里曼、凯文·斯派恩。
《极度惊慌》梗概:
美国军医山姆和索尔在扎伊尔发现一种病毒:它使很多人染病,幸好不通过空气传染。与此同时,一名美国青年在树林中捉到一只猴子,并把它带回美国……
被偷猎到的猴子携带有病毒,整座小镇马上被感染。军方紧急出动,封锁镇子,运来血清——1967年美军曾在扎伊尔发现这种病毒。但现在病毒已发生变异,并通过空气传播,原有血清已毫无作用!唯一的办法是找到病毒的原始携带者——猴子。此时军方已做出决定,投放燃烧弹将镇子和病毒一起毁灭!
山姆和索尔历尽艰险,终于找到那只猴子,并抓紧时间研制出抗体。燃烧弹投偏落进大海,小镇居民幸免于难。
美国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曾给科幻电影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美国电影理论家约翰·巴克斯特则说:“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较其他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扰。”科幻不等于科学,也不等于现实,但它的魅力正在于此。第一,科幻中的描写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在过去两千年中,那种使人类濒临毁灭的瘟疫灾难没有发生,但今后两千年中会否发生呢?恐怕今天的我们很难给出确定的答案。第二,虽然科幻总是把时间设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但它反映的终究还是“这个年代的历史性烦扰”,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恐怖主义、生化武器、细菌战、各种新兴传染病的阴影下,人类难道不需要更多的智慧、理性、自律吗?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