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陈萍 转自搜狐 昨天凌晨4时15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在地坛医院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程。当京城出现非典型肺炎疫情、一时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情况下,丁秀兰和大批医务人员一起,义无反顾地冲上抗击“非典”一线,成为一名24小时在岗的发热门诊主检大夫。4月14日,劳累多日的她终于被“非典”击倒。最后的日子里,躺在病床上,她想到的仍是如何指导医护人员,关心安慰其他病人。她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白衣卫士在这场特殊战斗中的神圣职责。 转自搜狐 她在抗“非典”一线倒下 转自搜狐 几天来,北京的天空总是细雨蒙蒙。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里,所有人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沉重,大家心里都在为病重的院急诊科副主任丁秀兰默默地祈祷,希望她能闯过这道难关,重新回到他们的身边。 转自搜狐 然而,昨天早晨,噩耗还是从地坛医院传来:为抢救“非典”患者不幸染病的丁秀兰大夫,他们的好战友,人民的好医生,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离开了她自己所深爱着的医院和岗位。 转自搜狐 昨天下午4时,尚处在隔离时期的人民医院举行了一个庄严肃穆的追悼仪式。门诊五楼报告厅内回响着低沉的哀乐声,丁秀兰同志的遗像挂在正前方,四周摆放着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大学领导、人民医院领导、各兄弟医院及人民医院各科室敬送的花篮、花圈,寄托了对丁秀兰大夫的无尽哀思。 转自搜狐 市委书记刘淇、代市长王岐山闻讯后,对丁秀兰同志的殉职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转自搜狐 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共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发来唁电及唁函,沉痛悼念这位优秀的白衣战士。 转自搜狐 在追悼仪式上,丁秀兰同志被追授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北京大学“白衣卫士”称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北京大学医学部“白衣卫士”称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转自搜狐 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大家缓步走到丁秀兰同志遗像前,满怀深情地敬献了手中的鲜花。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示,丁大夫的去世给医院的每一个人带来了无尽的悲哀,但她直面“非典”义无反顾的最后形象又给他们每一个人增添了战胜“非典”的力量。她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她是人民医院的骄傲,是医务界的骄傲。 转自搜狐 此时此刻,这位昔日战友的音容笑貌和一幕幕往事不断地闪现在大家的眼前…… 转自搜狐 她是一位教授级医生 转自搜狐 丁秀兰生于1954年3月24日。在1970年至1976年的6年里,她是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的内科护士。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出色,丁秀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转自搜狐 1976年9月,丁秀兰走入首都医科大学。1980年毕业时,她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丁秀兰重又回到朝阳医院工作,历任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和主治医师。 转自搜狐 1988年底,丁秀兰调入人民医院工作。在这里,她成为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 转自搜狐 从走上医疗岗位那天起,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就开始伴随着丁秀兰。深知病症诊断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靠爱心和一般的医疗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医疗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丁秀兰手边有一个专门记录疑难病例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她所遇到的疑难病例。平时,她经常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亲身诊断总结经验和规律。这种工作态度,有些年轻医生都很难做到,而已经是教授职称的丁秀兰却一直坚持到病倒之时。 转自搜狐 在急诊科所有工作人员的眼里,丁秀兰主任总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工作一丝不苟,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得对得起病人。”在她所负责的急诊重症监护室里,对于每一位病人,丁秀兰无论再忙都要亲自询问病史、查体,安排就诊的相关事宜。 转自搜狐 一次,为了让一位外地来京的重症病人尽快得到诊治,减少病人在京的开销,丁大夫亲自推着轮椅送病人去放射科照胸片,还主动联系、组织全院的会诊,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了诊断,得到了及时救治。对经济上有困难的病人,丁大夫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为他们救急解困。 转自搜狐 丁秀兰深深知道,急诊科是医院的前哨阵地,又是医院的窗口,急诊科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医德医风的好坏不仅反映着一家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体现着一家医院的文明服务程度,而且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对疾病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临床哪里有问题、有困难、有危重病人、有特殊病例,她就出现在哪里。 转自搜狐 对待科里的同志,丁秀兰也是有求必应。身为教授、科室副主任的她,无论哪一级的医生请她看病人,她从不推诿,即使是半夜里被叫去会诊也毫无怨言。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正是由于丁秀兰这种一贯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医术,使得许多一线大夫在面对高热病人不能作出诊断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丁主任,经常越级向她请求指导。 转自搜狐 她领导的集体屡获殊荣 转自搜狐 作为一名医生,丁秀兰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专业技术令同行钦佩。作为一名党员,她以自己的优秀品行,影响着周围的同事,感召着其他党员。 转自搜狐 人民医院急诊科有100多名工作人员,还有几十位进修医师,每天的急诊量都在300人次左右,而且重病人非常多。丁秀兰常对科里的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带头……就应该对病人好。”而她自己,用行动实践着她对其他党员所讲的话。 转自搜狐 身为科室骨干,丁秀兰总是认真地工作,从无怨言,哪里需要哪里就出现她的身影。对医疗工作、病患情况及医护人员的思想状况,她了如指掌。晨曦初露,她已到了岗位;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节假日时,丁秀兰会值三线班,可每当看到一线大夫忙,她就会主动走入诊室,看起流水病人,干起一线大夫的活儿。大家劝她休息,她经常说这句话:“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转自搜狐 丁秀兰是急诊科的支部书记,在做好医务工作之余,她把支部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有计划、有落实,非常善于把支部工作和科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一班人将党务工作和职工文化生活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丁秀兰非常注意加强年轻人的培养,在她的参与下,急诊科团支部开展了各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主题活动,受到患者的广泛赞誉。2001-2002年度,急诊科团支部获得了“北京市青年文明号”和“北大医学部青年文明号”的双重荣誉,并连续两次被评为“北大医学部优秀团支部”。 转自搜狐 在荣誉和困难面前,丁秀兰自己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处处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她关心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大家每当遇到难处,也愿意向她倾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耐心地与同事们交流沟通,力求做好思想工作,从不吝惜个人的时间。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大家的眼里她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老大姐。今年的年三十儿,丁秀兰还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大家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为了能使急救常识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走入社区,为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培训急救常识,此举受到社区领导和医护人员的赞扬。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转自搜狐 她冲在抗击“非典”最前线 转自搜狐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的工作量很大,各方面压力也很大,危险系数也最高。 转自搜狐 针对发烧病人,人民医院安排了四个主检医生。作为四个主检医生之一的丁秀兰,是接触发烧病人最多的医生。 转自搜狐 急诊科安排了四个班次,科里其他医生接触病人的机会都只有四分之一,只有丁秀兰接触病人的几率是百分之百。由于病患不断增多,SARS病房很快满员,于是病人开始集中到急诊,急诊科的SARS病人比病房里的还要多,“发热”几乎成了可疑“非典”的代名词。 转自搜狐 人们对“非典”的恐惧随着病毒的传播而不断扩展,以至于每当一例高热病人被送进医院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本能地退避三舍。而丁秀兰医生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一如既往地奔波于患者的床前,问诊、查体,一丝不苟,匆忙的脚步声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一天天不停地劳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用她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鼓舞着士气。 转自搜狐 4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丁秀兰仍没有脱下白大褂,而是急匆匆地奔向急诊监护病房。在那里,躺着6名发着高烧的急诊科护士。平时在丁秀兰眼里这些年轻的护士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她们生了病,这像钢针一样刺痛着丁秀兰的心。 转自搜狐 丁秀兰仔细地为每一个护士查体,细致到连每个人的眼睑和咽部都要认真地检查一遍。检查完毕,她坐下来亲自书写病历。夜渐渐深了,阵阵寒气袭来,坐在门口办公桌旁专心疾书的丁秀兰大概没有察觉,也许就是在那一晚,她受了风寒。 转自搜狐 在随后的几天里,丁秀兰虽然已经觉察到身体的不适,但繁忙的工作使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终于有一天,开完医院里的一个“非典”工作会议回来后,丁秀兰只对护士长说了一句“我感觉有些冷”,紧接着就倒下了。 转自搜狐 将近半百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一个熟知丁秀兰的同事说:“丁大夫生病太让人心疼了,因为她总是那么善良和蔼,和风细雨,有她在,大家都感觉有主心骨。然而,丁大夫生病又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她心里想的都是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转自搜狐 作为母亲,丁秀兰不能算是十分称职的,她顾不得照顾唯一的女儿,甚至顾不上参加高三毕业班的家长会,她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医院的工作之中。丁秀兰的爱人长年在外地工作,等他回到北京后,丁秀兰已经在岗位上奋斗许多天了,他们只能在电话里说上几句话,一直到最后,他们连面都没有见上。 转自搜狐 她在病中想的仍是别人 转自搜狐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依然不肯闲下来。她时刻未忘自己是一名医务人员。她不失时机地与前来查房的SARS疾病诊疗专家探讨病历,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转自搜狐 在疾病面前,丁秀兰依然像她往常那样,镇定而平静,处变而不惊,她以一个资深医生特有的高度责任感和宽阔的胸怀,维护着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转自搜狐 躺在病床上,不能再医治病人的身体,丁秀兰就尽力安抚、宽慰病友们那一颗颗被病魔痛苦折磨的心。有个年轻病友病情加重,心情烦躁,丁秀兰就举着输液瓶子挨到她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她,指导她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使她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转自搜狐 有一次,丁秀兰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自己却不吃也不碰,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当护士问她为什么不吃时,她无力地笑笑说:“就是给她们包的,替我转告她们,一定要好好吃饭,病才会好得快。” 转自搜狐 在病房里,丁秀兰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她的房间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会抵抗力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在她这个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一提起丁主任来,眼圈都是红红的。 转自搜狐 4月22日,丁秀兰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而同事们都知道,她是为了众多的病人累病的。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自己患病的战友和依然在工作的同事。在自己已经说话很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生转告其他有病的同志:“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