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身迷彩,双目炯炯。
他曾创下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多个第一:首次击落距离最远的目标,首次击落高度最低的目标,首次同时击落多个目标,首次击落隐形目标等多个第一……
他就是年方33岁的北京军区空军某王牌导弹师地空导弹营营长杨学锋———我国新一代“指技合一的复合型导弹营长”。
为打赢战争超前积蓄能量
这是一项特殊的任务。
2001年9月,杨学锋领军对新装备信息化作战效能进行检验。这是地空导弹部队首次用信息化指挥系统带动多个作战单元对一个目标进行集中火力射击。演练成败,事关我国地空导弹部队的长远建设。
“战斗”似乎故意要考验杨学锋。目标发射升空后,突然严重偏离预定航线,飞到了射击区边界。射击,要承担风险。不射击,新装备将失去一次实弹检验机会。
到底打不打?千钧一发之际,杨学锋凭着对兵器性能的了解和对指挥系统的熟悉掌握,根据综合分析,判断出我新型装备对这批目标的杀伤可能性。
“杀伤区稳定,可以射击!”杨学锋果敢地向指挥员提供信息。随着团长一声令下,数枚导弹先后弹射出筒,一举将目标击得粉碎。
这次“战斗”,不仅开了地空导弹部队多个火力单元一起击落高空高速目标的先河,还获得新装备有效杀伤区的极限数据。
“他的本领来自超前的知识技能积蓄。”团长王树生一语道出个中缘由。
1992年,杨学锋从军校毕业时,被选调到空军新组建的导弹部队。作为新装备的“第一代人”,杨学锋经历了三代地空新武器装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散火力单元到整体战斗力形成的全过程。
1993年,还是技师的杨学锋奉命参加新装备检验性实弹打靶。实弹射击前,兵器突然出现故障。杨学锋和另一名技师连夜抢修,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忙到天亮故障依然没有排除。无奈,被称为“杀手锏”的新兵器只得退出“战斗”。
然而,厂方专家被请进靶场后,仅通过计算机输入一个数据,前后不到5分钟,兵器便恢复了正常。一问方知,原来是计算机数据丢失所致。尽管这一故障超出了杨学锋的专业范围,但他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此,杨学锋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只要是新装备,不管哪个专业,都要力求在最短时间弄通。凭着一股钻劲和挤劲,杨学锋很快成为新装备的“兵器通”。他撰写的《××武器雷达天线故障排除》、《××武器系统阵地级维护手册》等10多篇论文和专著,填补了新武器装备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抓住机遇抢占打赢先机
“光懂技术,不会指挥打仗,无法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做一名指技合一的复合型军事指挥员,一直是杨学锋追求的目标。
2002年,杨学锋率部队参加空军针对未来作战特点组织的空袭与反空袭夜间演练。
警报骤响,杨学锋率领的部队只用了不到一半的规定时间便占领阵地,迅速展开兵器。然而,当雷达刚刚“抓住”目标,意外情况发生了:油机突然发生故障,导弹不能进入发射状态!按紧急预案启动自主电源,自主电源也无法启动!新装备还没开打就面临瘫痪。
此刻,目标已奔袭而来。危急关头,杨学锋略蹙眉头,随即发出“关机”、“启动自主电源”、“设备供电”等一连串口令。不到一分钟,新装备非正常应急处理成功,目标迅即被重新锁定,导弹腾空而去,一举将其歼灭。
这次演习部队共发射导弹8枚,击落了来袭的多个目标,创造了我军地空导弹射击史上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击落多种目标的先例。
“战场瞬息万变,谁抓住机会谁就赢得先机。”精彩的瞬间,凝结着杨学锋对“机遇观”的独到理解。从技术人员成长为指挥官后,杨学锋又以专家的眼光审视领兵打仗,关注着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武器效能和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
“只有做到别人想不到的,才能胜人一筹。”杨学锋特别善于对一些著名战例进行深入探索,触发创新战法的灵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 B—2轰炸机返航时,险些被“爱国者”误击。如何有效进行敌我识别?杨学锋以现代战争的观念提出指挥所联网,情报共享等大胆设想,并立足现有条件,探索出通过空中走廊识别、与航空兵部队战斗协同等有效办法。针对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打下 F-117隐形飞机的事实,杨学锋又研究出发挥我优势,击其弱点的新作战方法。
从普通技师到导弹营长,和战争越来越“亲密”的杨学锋把目光锁在了湛蓝而深邃的天空。(冯春梅 郭凯 刘泉)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