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严艳) 一向认为心理医生总是为患者排忧解难,对付心理问题的,没想到,昨天在华侨医院心理科采访时竟有心理医生称:如今心理医生也需要心理医生了!此话怎讲?记者带着疑问对广州心理医生所存在的“心病”把了次脉。原来,从对患者的治疗到劳动回报,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滞后所带来问题,都使广大心理医生深感不满,自叹“心累”。 病人对治疗存在误区 广州华侨医院心理科的蔡瑾医生告诉记者,目前来医院看心理门诊的病人很多,接到的住院病人也不少,然而对于医生安排的治疗程序却不够理解,病人亲属期望值往往过高,给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蔡医生给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病人来门诊咨询时其实患病已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作法应该是先建议病人用一些药,将睡眠调整好,病情控制住后再进行心理辅导。可很多病人觉得自己来看心理医生需要的只是心理辅导,你给他用药他下次再也不来了。 还有一些住院的病人,亲属的期望值特别高,往往觉得一住院马上就应该做辅导。但原则上讲,要按照病人的病情安排治疗计划,对病人进行怎样的辅导,从哪个阶段开始都得在确定病人病情进行。 咨询业缺乏规范管理 据了解,按照去年8月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心理咨询被定位在为健康人群服务,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问题。然而事实上,由于对于该行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对于自己的治疗范围和能力认识盲目。很多病人在兜兜转转的心理咨询中延误了治疗时机。 据了解,国外的心理咨询严格按照规定只对健康人群进行心理辅导,如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已达到病症程度,只能通过药物干预才有效时,医生便会建议去心理科接受药物治疗。广州一些医院心理科医生则表示,目前情况,国外的操作模式在国内实施不是很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