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耷 我是商学院的过来人,不是毕业生,而是一入学就退了学。学校算不上顶尖,但在《商业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也算得上第一档次,在《华尔街日报》的排名更高,还要在哈佛、沃顿之上,开学演讲上有一句玩笑,“为什么富兰克林没被我们录取?”当然接下来的玩笑就是,一个小孩看了他妈妈的驾照,在“SEX:F”一栏,他知道了为什么父母 总是争吵。 整个一个夏天我都在是否去上这个商学院和回家之间做着选择。6月的一天,我给学校写了一封请求推迟一年入学的信,投进邮局,本以为满脑子的混乱有了了结,结果却是一夜失眠,可见MBA的名头对我们中国人诱惑有多大。第二天正好起了一个大早,我得以到邮局去截住邮递员,把没有发出的信收了回来。 最后的决定也是在床上。MBA的传统是一入学就开始找工作,在就业办公室,我遇见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同学,打扮得整整齐齐,在那里查找工作资料。接着又去了一位,也是中国人,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那么耐心地帮助别人,可一提到工作,都很无奈,那情形仿佛在谈论一种难缠的病,想回避,又不得不靠不断谈话缓解紧张。躺在床上,我对自己说,我可不想明年也是这个样子。办理退学手续的时候,院长问我能不能再想一想,我用了很不专业的话,我说:“只有想到回家我才能睡个塌实的觉。” 那些留在就业办公室找工作的同学告诉我,学制两年的MBA班里有两名中国学生找到了工作,因为他们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其他的学文科或者学过机械、计算机但没有工作过的,都还飘着。我更关心的是一年制的短程MBA,班里共有4位中国人,一个读完了生物学的博士,正准备回这个专业,一位本来在上海的合资汽车厂工作,按理说大湖区是汽车制造业的心脏,应该容易就业,但却不断碰壁,据推测可能是因为本科学的不是机械。总之,4个中国毕业生都没有着落。他们都是在MBA最火爆的时候放弃了很好的机会来学习,现在却连原有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甚至后悔没有学习两年的课程,因为至少在两年班里还有人找到工作。问他们为什么不回国,他们无可奈何的样子,在一年的合法实习签证期间,他们还想继续寻找。 学校的统计数字却不是这个样子。70%的就业率按理说中国学生也应该有一大半就业。我去问就业办公室,他们告诉我,美国学生工作不存在移民签证问题,将就一下基本能有个职业。日本人和欧洲人愿意回家,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也不是问题。我又去问同胞,他们说,老印(即印度人)的英语虽然很怪,但美国人能听懂;只我们中国人,语言差,又没钱。既然我们处于劣势,为什么学校还一如既往地招这么多中国人,难道眼看着自己的学生陷到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吗?我很想去问问校方。但随便问问周围同学的GMAT成绩,就知道了一切,一个760,一个740,而整个学校的平均分不过650到660之间。甚至还有更奇怪的情形,商科教育要求工作经验,可很多美国同学甚至本科刚毕业,只有“几次暑假实习”的工作经历。 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已经有了两个学位,先在农学系里拿了个硕士,接着学了两年的计算机,现在又转到了MBA的班上。我是决定不“陪太子读书”了,这里衷心地祝愿两年后坚持下来的同学都有满意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