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云南频道 2002-08-06 在德钦县奔子栏乡达日村,藏族同胞传颂着一个女干部挂职扶贫的感人事迹。她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政研室综合科副科长、州首届劳动模范、傈僳族女干部李雪英。 (一) 夕阳照在光秃秃的山上,孤寂的金沙江水在脚下汩汩流淌。李雪英打量四周,尽是“穷山恶水”,连一棵树也没有。 这是2000年1月6日,李雪英到达德钦县奔子栏乡达日村挂职的第二天。她是挂职在乡,任奔子栏乡副乡长;工作在村,在达日村开展扶贫工作。 李雪英当晚便召集村支书、村长、副村长开了第一次会议,认真了解情况。 第二天开始,李雪英每天凌晨6时出发,与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争取在群众出工之前赶到村里倾听群众心声,征求群众的意见。每天都是几十里的山路,上坡下坡,小腿打颤,晚上开完会几乎是12时了。 李雪英用10天的时间完成了调研工作———整个村共7个社、661人,缺水、缺粮、缺资金,教育、卫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样样落后,这就是达日村的现状。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李雪英和村委会制定了《达日村两年扶贫规划》,列出了急需解决的26件事。在上级的支持下,首先修建了“三面光”水沟2400米,把水引到了地头,解决群众的春耕用水,达日社当年粮食亩产提高了12.5千克。 (二) 看着达日这片荒凉的土地,李雪英多么希望那一片荒山能变为绿地,能有一种经济林木给达日脱贫插上翅膀。 州林科所技术人员到实地论证分析后认为,这里适合种植油橄榄。李雪英带领达日社的群众开始挥锄舞镐,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开垦了200亩土地。但没有种苗,解决不了用水问题,怎么办? 这时,李雪英听说省里的村建工作组要到德钦,由于路不通,经维西绕道德钦去了。李雪英赶到乡上,在那里等了两天,终于搭上了一辆车,不料还未走过白茫雪山,车坏了。又饿又渴的李雪英到达德钦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当找到村建工作队时,工作队队长、省外经贸厅厅长助理张竟平告诉她:“我们可以帮助争取澳大利亚人畜饮水工程,但时间较紧,距离项目申报时间只有11天了,你可能来不及了。” 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李雪英立即顶风冒雪赶回扶贫点争分夺秒地进行申报工作。她每天凌晨5时起床,晚上12时以后才能休息。第11天,李雪英把《项目建议书》汇同完整的表格、图表交到省外经贸厅外经处。2000年10月,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正式批准了这个项目。 第二年6月,达日村人畜饮水工程全部建成,达日村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清甜的山泉水。望着达日村群众的笑脸,李雪英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三) 李雪英瘦了,也黑了。有人对李雪英说:“下去挂职,只不过是去镀镀金而已,何必这么辛苦!”也有人说:“混混吧,两年一下就过去了,何必玩命呢?”可是现实无法让李雪英轻松。白书社19户人家,房屋都建在河两岸,通向外界的道路是唯一的河沟。每逢雨季,十天半月连大人都出不去,小孩就更不可能到六、七千米外的另一个社去上学了。22名天真活泼的孩子无学可上,李雪英十分着急,她发动全社群众积极投工献料,同时争取到了州、县教委的大力支持。一所250平方米的新学校终于建成了,22名孩子有了自己的学校。 望着天真活泼的孩子,李雪英想起了自己8岁的女儿。有一次,李雪英回到家里,女儿看着她说:“妈妈,你别再下乡了,我连你长什么样子都忘了。”李雪英的心里一阵阵发酸,她忍着泪水对女儿说:“等妈妈能让像你一样大的孩子都可以上学读书了,妈妈就回家。”女儿笑了,李雪英也笑了。达日有4所学校,但除中心完小设有1~4年级外,其它3所是“一师一校”,其中一所学校没有黑板,另外两所学校没有足够的课桌椅,还有一所是危房。李雪英花了300元钱买来黑板、课桌椅。每次到达日,李雪英第一个拜访的人总是学校教师,召集他们开会,共商达日发展之计。通过与教师交心谈心,做知心朋友,稳定了教育基础,找出了教育问题所在,并逐步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以点带面,达日村的教师也成了山区扶贫的领头人和骨干力量。 (四) 达日村群众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采集野生菌。如果遇到有个病痛,连50元钱也难凑齐。李雪英曾亲眼看到一位19岁的小伙子因急性阑尾炎发作被夺去生命的情景;有位70多岁的老阿妈躺在床上呻吟,听说得的是痢疾,李雪英想给她买点药,可村卫生室里只有几瓶感冒清和土霉素。李雪英跑到了州、县卫生局,州县卫生局局长二话没说,定了个时间,来到达日村。崭新的卫生室就这样盖了起来,州局的领导还为村卫生室安排添置了必要的器械和药品。李雪英两年的挂职即将结束时,达日社建起了电站,建起了卫星电视接收台,达日、尼吾两个社的男女老少每晚都围坐在电视机旁,笑容挂在他们的脸上。5036株油橄榄长势良好,去年在新开的油橄榄地里套种了花生,人均收入提高了近100元。此外,其龙、申达两个社修通了5千米公路,4个社解决了磨面机,全村进行猪种改良,400亩蓖麻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一栋漂亮的村公所矗立在人们面前。 两年前群众盼望解决的26件实事全部得以落实。在两年挂职时间里,李雪英争取到的124万元资金全部用于急需的建设项目中,各种物资全部分发到群众的手里。在最后一次召开的村社干部会议上,村社干部没有什么企求,只要求李雪英留在达日,带着他们继续干。听说李雪英要走了,各社群众在村里跳起了锅庄,献上洁白的哈达。一位五保户老人来到车旁,递给她六个鸡蛋。这是他连夜煮熟后走了10多千米特意送来的。此时此刻,李雪英再一次感到:达日是她的家,自己是达日群众的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