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纷纷致电本报:非常时期更应讲社会公德,对随地吐痰者须加倍重罚
转自搜狐
本报讯(记者周家望)近几天,不断有读者打来热线电话反映在抗击“非典”这样的非常时期,大街上随地吐痰的情况仍屡屡可见。大家认为,这种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不能只在道德的范围内予以约束,也应该纳入法规约束的视野,从重处罚。
家住海淀区知春里小区的汤女士在写给本报的信中说,春季本来就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今年又赶上“非典”肆虐,可还有一些不自觉的人随地吐痰,实在缺少公德,对于“非典”传播简直就是助纣为虐。在当前“非典”流行之际,如果不采取更加有力的法律手段,消除不文明行为,抗“非典”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新加坡,随地吐一口痰将被处以5000新币的罚款,因此当地居民很少随地吐痰。为了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非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希望北京也通过立“重典”,完善机制,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文明、卫生的城市环境。
有关专家指出,“非典”通过飞沫传播,这已是一条不争的事实。随地吐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讲不讲卫生的问题,而且会对别人的健康造成威胁———至少会对别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一口痰里所含的各种病毒和细菌是惊人的,其中或许就包括肺结核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即使不会直接传播“非典”,也会使人患上上述病症,大大降低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导致“非典”的进一步扩散。而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痰液污染了空气,污染了空气中的尘埃。正常人每天24小时至少要吸入10至12个立方米的空气,否则不能维持人正常活动所需的氧气。这十多个立方米的空气中,能被人利用的也只有含20.9%的氧气,可想而知,这十多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多少人体所不需要的东西,其中包含着有害有毒物以及干燥的带细菌的尘粒。所以如何减少这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物质的吸入,就需要净化我们的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