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万市民将郊区安家 上海人闹中取静享受新生活
| |
| |
2002年11月25日15:55 中国新闻网
| |
|
中新网11月25日电 随着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网的建成,预计到2020年,上海将实现百万市民乐居市郊、享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的新生活。这是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日前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谈到的。
据新闻晨报报道,冯国勤说,为寻求舒心惬意的生活,不少都市人正纷纷选择家住郊区小镇,因为上海的都市城镇体系正逐步形成:“一城九镇”试点全面启动,集松江工业区、大学城、佘山风景区为一体的松江新城已初具规模,生态型的闵行区浦江镇、国际汽车城嘉定区安亭镇的建设已全面开工。到2010年,郊区将基本建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等多心多层、组团式的都市城镇体系。上海郊区作为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将为投资创业者展现一流的居住环境。
报道说,家住小镇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信许多去过国际大都市周边小镇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和象征现代文明的都市相比,小镇少了许多堂皇、灿烂,多了一点平稳、朴实。小镇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它们旧有的情调,不愿惊醒它们的梦境,一天又一天听着教堂传来的钟声,清晨或黄昏,宁静而又沉着。现代社会的人们一边享受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又希冀着这种古老自然的生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小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历史、是课题。如康德在哥斯尼堡的“哲学小道”散步成为这个小镇生活起居的“时钟”。中国现代文豪茅盾故居门前的石板小巷,令去乌镇旅游的人流连忘返。这种小镇与思想、文化、历史的交融,是再浪漫不过的事。
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说:“有人讲,我们卖的是房子,送的是生活方式,我想说,我们卖的是生活方式,送的是房子。”他主张在设计上注意“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和方便度;注重社区功能性,如在欧洲,小镇功能性是便利超市、路边停车场、酒吧或咖啡馆;在美国,则是汽车旅馆、银行、教堂。营造小镇要力图打造的,就是一种生活氛围:钟楼广场、咖啡店、酒吧、餐馆、超市、体育健身场所、书院、图书馆、小剧场等,要努力营造一种生活氛围。(黄勇娣)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