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重庆市收容遣送站正式更名为重庆市救助管理站,标志着该市对流浪乞讨人员正式开展救助管理工作。从强制性质的收容遣送到遵守自愿原则的救助管理,如何对受助者进行妥善安置?昨日,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务处处长李新慧就相关情况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原则:自愿求助才救助 李新慧一再强调“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求助人自愿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并符合救助条件,救助管理站才会给予救助。如果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同时,受助人如果想放弃救助,告知工作人员后即可离开,救助站不得限制。 今后,民警、城管人员一旦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有责任告知他们去救助站求助。火车站、汽车站和码头等窗口地区,还将设立明显标志和地图,方便求助者寻找。 住宿:人均面积3平方米 目前,该市原收容遣送站的隔离性铁栅栏已全部拆除。按要求,各救助站将达到一人一床,人均住宿面积3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房间必须通风透气采光好。50万人口以下的区县设立50张床位的救助站;50至100万人口城市的救助站设100张床位;100万人口以上的则要求超过100张。届时,该市所有的救助站可救助3000人以上。
伙食:两菜一汤有“荤腥” 改为救助管理站后,救助对象的生活标准比收容遣送对象有很大的提高。根据该市的实际情况,暂定住在主城区的受助者生活标准为每天5元,大致比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低20%,而远郊县人均生活标准不低于4元。从6月23日到前日临时救助期间,该市救助站已基本达到这个要求。受助者中晚两餐都是两菜一汤,其中至少一餐有荤菜。 救助站为每个受助人员配备了餐具,使用完后,工作人员会统一对碗筷消毒。另外,工作人员必须亲自照顾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就餐。 问题:摸索招数逐步解决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管理刚刚起步,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对此,重庆市民政局正在征集解决招数。比如,对离站返家没有交通费的人,救助站要出具搭乘车船凭证。为防受助者把凭证低价转卖后继续流浪,将在凭证上添加受助者照片栏。为防止“城里磕头,家里盖楼”的乞讨者住进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到求助者户口所在地核实情况。另外,流浪人员背景复杂难于管理等问题也让人头疼,这将在实践中摸索经验。 本报记者厉莉摄影晋毅 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开展的“城市临时救助”于昨日结束其短暂使命。据了解,6月20日新办法颁布后,重庆立即废止了收容遣送操作模式,以城市临时救助方式对自愿求助的困难群体进行无偿救助。截至7月25日,该市29个救助站已救助200余人。 救助管理站:更人性的关怀 昨日上午9时,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王永武和市救助站站长彭希雄揭开盖在“重庆市救助管理站”牌上的红绸。即时起,流浪乞讨人群可以到这里接受更人性的关怀。 记者随即对救助管理站进行了一番打探。救助站已修整一新,4层楼全部铺上了黄色地砖,墙壁雪白。每个房间的门上,分别贴着“女性救助室”、“儿童救助室”等标记。近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4张新制的木床,床对面的两张桌子上,碗筷、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4楼娱乐学习室里有电视、杂志及娱乐工具。据一位姓汪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上午9点到10点是受助者集中学习活动时间,晚7时,还要组织受助者看《新闻联播》。 记者注意到,老汪手里拿着一份《救助办法实施细则》,上面用铅笔写了很多字。据介绍,这是他学习《细则》的一些体会。我们要看看他的体会,他谦虚地说:“我干了10多年收容遣送,对救助管理体会不深,你们还是看我的工作吧!”记者厉莉摄影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