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乞丐职业化挑战救助站 |
|
|
|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30日04:31 北京青年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城市乞丐出现职业化倾向
新华社福州10月29日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农民工涌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也诱导了农村中的老弱病残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选择到城市行乞,其中不少人把乞讨当做“职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宝良认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给乞讨者提供了“发家致富”的可能,在此背景下,乞讨职业化倾向的出现是一种必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进城市,一些找活困难的进城农民也加入到这一行列。对于大部分街头行乞人员来说,乞讨不再是生活无着情况下不得已的“活命”手段,而是成为与打工、种地一样的“谋生”手段。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黎昕分析说,乞讨职业化倾向的出现,反映了当前人们追求物质财富手段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日益宽容的社会环境也使乞丐所受到的道德压力越来越小。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根本还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脆弱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职业乞丐”成为管理新盲区
新华社成都10月29日电(记者杨三军)记者了解到,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并不愿意走进救助站,这是什么原因呢?成都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荣道清解释说,对《管理办法》的宣传不到位、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不了解情况是其中原因之一,但关键还是《管理办法》中“自愿”的原则,即流浪乞讨人员请求并表示愿意接受救助时,救助站才可以实施救助。但这也使救助工作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部分人员不愿接受救助怎么办?
“对于拒绝政府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目前,救助站、公安机关、市容等部门在管理中,均存在缺乏执法依据和执法手段的问题,‘职业乞丐’已成为一个新的管理盲区。”荣道清建议,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其次,针对“职业乞丐”的管理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使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时有法可依。
三种乞讨者不愿接受救助
新华社天津10月29日电(记者梅传众张梁)天津塘沽区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王站长说,目前救助站会同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对一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员给予了提供食宿、联系返程车票等救助,但也有不少人员不愿接受救助。不愿接受救助的乞讨者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乞讨为职业的;第二类属于从外地来找不到工作而流落街头的;第三类属于以卖艺为生的。对这三类人不能强制收容,只能采用劝说、引导的方法。12
两种情况容易引发重复救助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王思海)据北京市海淀区救助站站长赵长林介绍,目前存在两种容易引发重复救助的情况,一是离站不离京,二是离京后又返回。受助人员离站后仍在北京流浪乞讨的现象至今未得到控制。据统计,离站人员中至少有超过20%的继续留在北京,回到繁华地区乞讨谋财。对于这种情况,北京市民政局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建立疏散机制,加强与外省市联系,探索新方式,加快受助人员的返乡速度。
救助站良性运转需社会联动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9日电(记者崔峰王建威)已不具有收容遣送职能的救助管理站,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对社会流浪人员和临时有难人员进行救助?有关研究专家分析说,只有实现社会联动,才能保证救助工作良性运转。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赵瑞政说,收容遣送站变成救助管理站反映的是此机构功能和管理方向的改革,这一转变更加体现出了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
哈尔滨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国荣说,救助站的收容遣送职能取消后,很多单位和地方不太重视救助站的工作,让他们来站里接人,他们都是在电话里答应得很好,可就是不见人来,到了规定的期限,也只能让这些乞讨人员重新流入社会。因此很多流浪乞讨人员认为救助站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成为困扰救助站正常运行的最大障碍。
赵瑞政说,那些确实需要救助的人需要社会联动统一纳入救助站的救助范围。这种社会联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二是社会教育。社会工作首先是指要明确救助站和民政、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的职能交叉和所属关系,要以法规文件的形式确定几方的权责。其次,以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全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伍。服务队员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负责通知救助站。
对于那些流浪在外的儿童和青少年,赵瑞政建议,应该成立社会教育机构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要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投入资金,建立社会救助学校,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将他们培养成社会的积极力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