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治文明的一种方式,继国家有关部门之后,最近,一些省、市政府也尝试着设立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南京市委有关领导同志最近明确表示,今后,凡是发生在该地的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情,包括突发性事件,都将在第一时间、用几句话向新闻媒体通报。毫无疑问,这种做法,较之过去某些地方、某些情况下的有意不说、或吞吞吐吐,是一种进步。接着,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徐宁女士,很快闪亮登场。一时间,在当地,甚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了关注。 然而,人们似乎更多地在关注发言人本身。姓什名啥,有什么背景,原来是干什么的,这个位置相当于什么个官儿,举止、长相、谈吐、气质,对问题的反应能力等等,每一个能看到的或者是能让人想到的细节,都能成为话题。新闻发言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位公众人物,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其言行举止的“自由度”还可能会越来越小。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期关于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专题节目,就涉及到了这样的假设。主持人问,如果今后在街上遇到市民向您直接提问,您是发言人呢,还是您自己?发言人答:既是也不是,会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回答市民。工作所累还可能殃及生活,真够难为发言人的。 有人说,新闻发言人这活儿够露脸的 ,但是不好“玩”。意思是,总在河边走,谁能保证永远不湿鞋?一位刚上任的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甚至已经做好了随时下台的心理准备。 如此心理压力,来自人们对新闻发言人的苛求。 现代传播方式决定了,今天的新闻发言人,既直接面对媒体,也同时直接面对受众。举止要端庄,言行须规范,尺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只能是完美无缺的。 但是,新闻发言人毕竟只是一个人。知道的再多,也是有限的;水平再高,难免也有不当的时候。 我们不应该过多地从公众人物和技术的角度去研读地方政府的新闻发言人。 其实,新闻发言人,就是掌握新闻资源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三也好,李四也罢,谁当新闻发言人都无妨,重要的是讲话要有实质性的内容,要善于实话实说,真诚地面对媒体和受众。那种把“罔顾左右而言他”、“似是而非”当作一种技巧,那是对舆论的亵渎,是最令人反感的。 据说,有些地方不允许新闻发言人回答“无可奉告”。我理解,这是强调对记者的尊重。但是,这不等于不可以回答“这事我还不清楚。”发言人什么都能回答,这不现实。但现实是,发言人似乎没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果发言人一时语塞,或诸如回答了“因为个人的水平或其他原因等,暂时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不是故意回避)”,我看这很正常,也很坦诚,这比那种似是而非的油腔滑调的“对答如流”要实在得多。 很欣赏徐宁说的,做政府的新闻发言人,重在坦诚。坦诚的本质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话实说。那种似是而非、故意的答非所问,看似老道,实则给人以油嘴滑舌的政客的感觉,这不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体现。 坦诚地面对受众,这才是新闻发言人最要紧的品质。 (作者 顾兆农)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