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非典”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就在医院的病床前、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打起了不见硝烟的战争。
转自搜狐
科技工作者与病魔赛跑
转自搜狐
昨天是“五一”节,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往常一样忙碌着。自从4月7日紧急启动非典型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研究联合攻关项目以来,这里20多个夜晚灯火通明。为了完成项目的目标:获取“非典”病毒的全基因组精确序列;发现“非典”病毒的各种基因组序列变异特性;研制预防“非典”的疫苗……他们连续奋战,直到今天一直没有休息日。
转自搜狐
“速度就是一切。”汪建博士笔记本上的这句话,表达了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放在墙角的一张张床垫,为了节省时间,很多人就吃、睡在办公室。
转自搜狐
这个课题组4月15日凌晨2时45分,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无偿提供的、从“非典”患者组织标本提出的冠状病毒;4月16日10时48分到16时05分,破译4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4月18日7时32分,鉴定出患者血液中的SARS病毒蛋白质;4月19日2时12分,临床检验试剂盒问世……
转自搜狐
冒着生命危险寻找病因
转自搜狐
在首个出现疫情、最早与“非典”较量的广东省,科研人员率先拉开全面围剿“非典”的序幕。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勇敢地挑起了查找病源、控制疫情的重担。
转自搜狐
从1月初接到河源市的疫情报告那一刻起,他们就牢牢盯住了“非典”这个穷凶极恶的“瘟神”,前往医院对病人进行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形成相关报告,向上级汇报,促使各地、各界提高警惕。
转自搜狐
为进行艰巨的流行病学调查,科技人员的足迹踏遍了所有发生疫情的城市,到过所有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为了核实一个可疑情况或信息,他们不厌其烦,反复深入现场。为了在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中找出导致非典型肺炎的“元凶”,他们加班加点地从各个方面入手开展病原检测、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验等等,用上了一切能用上的技术。
转自搜狐
千方百计采集检测样品
转自搜狐
要检测出致病的病源体,首先要采集到合格的检测样品。非典型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在采集病人痰液时,科技人员必须与病人近距离、面对面,要将棉签伸进病人的咽喉擦拭,并引导病人咳嗽,等候病人将痰液吐出并装进器皿,稍微不慎,就会被传染。但是,几个月来,没有一个人胆怯过,更没有人退缩过,不论哪里有新发病例,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接到报告,科技人员总是及时采样。截至4月中旬,省疾控中心共收集了122份病变细胞培养物,并从13份病变细胞培养物及其原始标本中,分别检出了冠状病毒基因片段。对这些样本数据的研究结果在最短的时间里印证了这次“非典”的病原是冠状病毒这个世界公认的结论。
转自搜狐
疾病固然可怕,但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与疾病的抗争,在攻克一个个病魔中,人类征服、控制瘟疫的时间正在缩短。相信科学的力量终会战胜肆虐的“非典”,疫情将过去,平安会到来。
转自搜狐
新华社记者 张景勇 杨霞 刘军 孟华
转自搜狐
《江南时报》 (2003年05月02日第四版)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