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鲍威尔在北京访问时召开记者招待会。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赵一力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是军人出身,他的父辈早年从加勒比海小国牙买加移民到美国。鲍威尔出生于纽约,在贫困中长大,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此后的大半生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他参加过越战,1989年,52岁的他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担任这一要职的第一位黑人,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政治斡旋技能享誉美国军界和政界。很多美国人认为,如果将来他竞选总统,将稳操胜券。
茶几上有他与吴宇森等人的合影照片
我曾好几次在不同的场合与鲍威尔有过短暂的礼节性寒暄。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到布什总统的牧场做客时,我通过有关渠道,向鲍威尔提出专访的请求,他同意了。记得当时采访是在他办公室隔壁的会客室里进行的。会客室不大,但十分雅致,里面摆放了一些中国古典风格的装饰品,屋内没有挂他与各国政要或显贵的合影照,但茶几上放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宣誓就职时,布什总统站在他身旁的照片;另一张是他与华裔导演吴宇森及其摄制组人员的合影。我想他一定很喜欢吴宇森导演的功夫片或战争题材的影片。
鲍威尔早上5点起床,6点开始工作2003年2月下旬,鲍威尔出访东亚三国前,再一次接受了我的采访。采访安排在早上7点进行,地点在美国国务院电视录像室。我记得那天下着大雪。当时,我很纳闷,美国人一般9点钟才上班,而他7点钟就要接受一次正式的采访,这难道有什么特殊的安排吗?我到录像室后,他的助手告诉我说,国务卿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6点开始工作,这是他长期的军营生活养成的习惯,多年如此,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硬着头皮改变生物钟,也都成了早起的“鸟儿”,以适应“老板”的作息时间。那天一见面,我就问他:“这么早就开始工作,是否吃过早饭了?”他笑了笑说:“就吃了一小块面包。”
鲍威尔身上留有很深的军人痕迹,他总是留着很短的小寸头,坐在我面前,腰板挺得很直。他讲话出口成章,但总是恰如其分,滴水不漏,他对我所有问题的回答,不管是关于中美两国间敏感的政治问题,还是其它重大的国际事务问题,都显得很平实,但绝不平庸;既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也绝不会令人失望。他待人热情随和,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我采访他时,感觉非常放松、非常自然,就像和他聊天一样。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他那极富感染力的笑。记得第一次在他会客室进行采访,屋里聚集了十几个人,包括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和他的助手等,正当大家在聚精会神听他回答问题时,突然楼内铃声大作,我脑子里“嗡”的一下,以为出现了恐怖活动。我神色紧张地问他:“国务卿先生,这是警报吗?”其实,他当时也怔了一下,但马上抬头朝门方向的墙上看了看,接着便大笑起来,笑声爽朗、无拘无束。我满腹疑惑地望着他,他却对着摄像机说:“观众朋友们,我想告诉大家,这个响声是我们的老钟在12点时发出的钟声,钟太老了,声音也特别响。”
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比较务实
我两次采访鲍威尔都是围绕与中国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的。鲍威尔曾多次到中国访问,与中国领导人有过不少接触。他说,他很喜欢钓鱼台国宾馆,北京的烤鸭也很诱人。他还说,长安街是他见过的最宽的街道。他认为上海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而且潜力巨大,有朝一日定能赶超香港和纽约。从他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深知中国这个大国的重要性,主张中美两国合作而不是对抗,并多次表明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朋友。总的来说,他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比较务实。
布什战争政策的最佳推销员
我问鲍威尔:“在大部分生涯中,你是一名成功的军人,而现在作为外交界的领袖,这是否会改变你许多的生活态度和观点?”鲍威尔回答说,工作的变更并没有改变他。他说他还是同一个人,一个为国效力的人。他强调说,自己是一名战士,研究战争,但战争决不应被看作是不可避免的,要尽一切可能去避免战争,“和为贵”是他信奉的宗旨。众所周知,鲍威尔是布什总统班子核心人物中惟一的一位温和派人物,在我看来,鲍威尔是位骨子里主张和平的军人,但他又要恪守军人的职业准则———忠诚。目前,海湾战争阴云密布,布什总统已被鹰派人物所左右,似乎已决意要发动这场战争。在布什看来,用鲍威尔这位在外界看来是“鸽”派的人物作为自己战争政策的最佳推销员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