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醉了游客 富了傣家--傣族农家眼里的“傣家乐”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13日22:41 新华网 |
|
|
新华网西双版纳4月13日电题:醉了游客 富了傣家——傣族农家眼里的“傣家乐”
新华社记者 邹声文
伴随清晨的鸟鸣声,36岁的傣家汉子岩光轻轻走下竹楼,开始清扫自家的庭院。
澜沧江上飘过来的水汽,给村寨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一群身披黄色袈裟的少年僧侣离开寺庙,前去学校上课。竹楼里,十多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正在酣睡,在梦中回味着香醇的米酒和动人的歌舞;而在厨房,包括岩光妻子在内的一群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傣家女子,开始为这些客人准备傣家风味的早餐。
在过去20多年里,岩光一家只知道埋头在地里干活,伺弄稻田和橡胶林。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家的竹楼、村里的佛寺和那些看见什么都充满好奇的游人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村民们意味着什么。
1998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决定以橄榄坝五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基础,建立以展现民族风情为主的大型景区傣族园。岩光一家所在的曼乍村也在其中。旖旎的热带庭院风光、典型的傣家竹楼群落、神奇的南传佛教文化、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每年都让50多万游客为之陶醉不已。开餐馆、卖工艺品、歌舞表演……许多世居在此、不谙世事的傣家人“吃”上了“旅游饭”。“作一天傣家客、吃一天傣家饭、过一天傣家节。”2001年,岩光办起了“傣家乐”,以低廉的费用吸引游客来家里做客。
当他和妻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院门,把第一位游客请上竹楼时,他没有想到,“傣家乐”竟会这样地红火。“吃住在内,我们每天收取每位客人四五十元。平常每天要接待三四十人。如果是春节、五一和国庆期间,每天接待的客人多达三四百人,饭要准备三四十桌。”
“客人有来自内地的,还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和德国的,短的会住上三天,最长的会住七八天。虽然听不懂我们的话,但他们对我们的接待很满意。只要他们高兴,我们就觉得幸福。”
“傣家乐”真的给岩光一家带来了快乐。“我在一年里赚的钱,比我做梦的都多。”在短短的一年多里,岩光家通了电话,添了摩托,买了彩电,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不久前,他又买了一部手机。
“现在,我的两个孩子都在读高中,每年需要花一万多块钱。如果没有搞‘傣家乐’,我肯定拿不出这么多学费。”
与游客接触多了,岩光的许多观念也变了。“在傣家,一般说来父母都舍不得孩子离开身边。我倒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能够到远方去上大学,最好上北大、清华。如果能够出国留学,那就更好了,我会全力支持他们。”
“傣家乐”让岩光一家告别了贫穷。但岩光看来,家家致富才算富。2002年8月,岩光邀请寨子里的其他十七户傣家人,与自己组成一个经营“傣家乐”的联合小组。“客人来的时候,每家出一个人干活,赚的钱除去成本,由十八家人均分。现在,一般每家每月能分到一千多块钱,最多的月份分过四千多块。”岩光说。
目前曼乍村共有三个经营“傣家乐”的联合小组,全村48户村民有38户从事“傣家乐”的接待活动。而在整个西双版纳,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口达1.2万,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口达6万人,年旅游综合收入近16亿元,接近全州GDP的1/3。
“我这辈子就剩两个愿望还没实现,一是想有一辆轿车,二是想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岩光,这位几年前还未走出过坝子的傣家汉子相信,自己的愿望很快就会实现。(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