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东京记者苏海河
10月8日、9日,日本连续有两名科学家分别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的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和诺贝尔化学奖。这是日本人连续3年获此科学王冠。但一年内有两人获奖,在日本还是第一次,给经济沉闷的日本带来了喜气和激情。
如果说8日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柴昌俊获物理奖在人们预料之中的话,那么9日宣布的化学奖获奖名单中出现日本岛津制作所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工程师田中耕一,则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是“晴天霹雳”。
现年76岁的小柴昌俊教授,在就读东京大学研究生期间就开始了宇宙射线的研究试验。1978年在东京大学的神冈研究所,小柴教授提议在地下1000米的废旧矿井中加注3000吨水,设计出了新的天体观测镜。1987年2月23日就在这个试验室,小柴教授捕捉到了距地球16万光年的超新星爆炸时释放出的中微子,在世界上第一次准确地记录了中微子发生的时刻、运动方向和能量分布,从而为解开超新星爆炸的原理和中微子的构造做出了贡献,并在天体物理学中开辟了中微子物理学这一新领域。小柴教授的获奖早已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他多次被提名,每到诺贝尔奖评选揭晓时都有记者在小柴家门前等候佳音,因此,今年小柴教授获奖的消息公布后,相关的庆祝活动也都是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
但是第二天,年轻的工程师、岛津制作所主任研究员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却着实让日本人吃惊。当天接到获奖的电话通知后,田中惊讶无语,面对着紧急赶来采访的电视台记者,田中来不及换西服,而是穿着实验室工作服发表感想。岳母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田中耕一的名字后直说“那是同名同姓”,夫人在回娘家的出租车中听到广播消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连前年获得同样奖励的日本筑波大学教授白川英树也称“不知这个田中耕一是何许人”。
田中于1959年8月3日出生于日本富山,1983年从东北大学工学系毕业后进入岛津制作所就职,只有本科毕业的学士学位。田中与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一起获奖的理由是:“在生物高分子研究领域开发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新方法”。在化学研究领域,传统的质量分析方法是以小分子为对象,而田中则把蛋白质等生物高分子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开发出了“软激光分析法”。据说这是1988年田中在其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理论,很快引起了欧美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当今世界上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分析出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内容,而且能够很快确定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和其在细胞内的机能。从而为新药开发、食品检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早期诊断检查发挥重要作用。
田中耕一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博士头衔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个非学者的技术人员获奖者。同时,他还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战后出生的科学家,也是日本历史上第12位获此殊荣者。
田中获奖后,日本各界纷纷表示祝贺,日本首相小泉为这一“晴天霹雳式的消息”专门向田中发去贺电,并邀请他到国家生物工程战略会议演讲指导。10日清晨,田中像往常一样到公司上班,受到数百名同事的列队欢迎。现在,他的上司和同事们都开始改口称他为“先生”。(本报东京10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