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凌涌现100多名科技百万富翁
| |
| |
2002年11月20日08:36 华商报
| |
|
十六大精神让这些专家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坦然更有干劲
杨凌一家生物工程公司的新一代高效生物肥专营权,10天前以超过亿元的价格成功拍卖。公司总工程师杨青山因占有这家公司25%股份,从此成为农科城100多名“科技百万富翁”群体中的一员。
拍卖成交恰逢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日子,65岁的杨青山用“双喜临门”形容自己的心情,“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一字不差地背诵了江泽民同志报告中的这句话后,他对记者说:“社会财富的闸门要被彻底打开了!”
杨凌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里聚集了4000多名农业科教人才。当地农民过去曾形容这些人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上前一问是农科院的”。如今,这些“穷书生”在市场机制环境下,正在通过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新的结合,“摇身一变”成为精神和物质的“双料富翁”。
据了解,从两年前开始,技术与资本结合、科学家与企业结合等方式便在杨凌示范区内逐步展开,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企业与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结合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热情,纷纷以现金和股份买断专利技术。技术变成了股份,研究员变成了股东,科学家们开始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争取创业基金,创办中小企业。一系列新的探索激发了农科城的活力,大批多年沉睡在柜子里的论文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科研人员传统的身份和形象也因此改变。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张光强说:“科技创造财富和创造科技富翁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科学家成为百万富翁,让更多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示范区成立5年来,累计转化科研成果785项,转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每年在全国农业生产中的带动效益超过百亿元。
74岁的复合有机肥专家吕殿青是这些“富翁”中年龄最大、但“身价”不算高的一位,他所加盟的企业给他的股份、轿车、住房,加起来刚过百万。而动物胚胎专家窦忠英、生物工程专家张涌在其企业中所占股份的折价已远远超过百万。吕殿青最新研制的专用肥,为企业年创收入1000多万元。他对记者说,起初对自己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感到不踏实。“十六大精神消除了我的困惑和不安。”“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坦然,更有干劲。”新华社记者张连业顾立林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