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0日起,国内民航客票统一上调。机票突然涨价,据说是由于航空燃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民航管理当局迅速做出涨价的应对之举,似乎合乎市场选择。
照常理推算,事儿的确该如此。航油在航空客运的成本构成中占据相当的比例。油价上涨后,客运成本跟着攀升,航空公司通过适当上调机票售价来分摊部分客运成本,倒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从国际航空客运市场机票价格涨落的规律看,机票价格变化并非完全受控于燃油价格的变化。一般而言,油价下降时,由于客运市场的竞争始终存在,各航空公司为争夺客源会迅速做出下调票价的举动;而油价出现阶段性上涨时,各航空公司绝不敢轻易上调票价,由此所增加的客运成本,通常依靠内部挖潜、降低公司其他运营费用等途径加以消化。而且,每家航空公司的年度预算中都留有“不确定因素”导致公司成本突然上升所要补亏的应急款项。
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处置办法,为何到了中国就行不通?民航也多多少少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可每当油价下降时,机票价格下调总比别人慢上一拍甚至不为所动,而一旦油价上涨、机票价格“水涨船高”可一点也不含糊。其中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中国民航直属的航空燃油公司对航油市场的垄断经营,剥夺了各航空公司随行就市选择航油供应商和采购航油的时机。国际上航油不但可进行现货交易,也可进行期货交易。前者可使航空公司灵活选择购油时机,油价低时多买油;后者可使航空公司规避油价大起大落造成的经营风险。可是当航空公司购油的市场选择权为一家政企不分的供应商所独家垄断时,一切均无从谈起。另外,由于供油权的独家垄断,国内各航空公司长期使用着世界上最贵的航空燃油。
机票涨价,表面上是为航空公司减少经营压力,而实际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国内民航的客票价格本来就大大高于国际民航客运的平均价格,你再涨价,势必迫使一部分潜在乘客改乘其他交通工具。一方面,涨价弥补了部分亏损额;另一方面,客源的流失致使民航的单位客运总成本进一步上升,一增一减算总账,整个儿得不偿失。为何前几次民航管理当局发布“涨价令”,各航空公司反应“迟钝”甚至背地里维持原价?原因也在其中。
国内航油长期由民航“内部公司”垄断供油的体制,是政府长期对民用航空业实行计划管制造成的必然结果,到了“市场”年代,由此所引发的种种困惑与尴尬,本质上属于计划经济的尴尬。计划管制强调系统内配套,大而全是它的惟一可供选择的配套形式。结果,一旦“内部供应”体系尾大不掉,要走向市场就难上加难。
客观地看,中国民航的燃油供应要走向市场,首先须开放供应市场。开放的过程伴随着既得利益的取舍与调整,阻力可想而知。可是,改与不改早已不是个认识问题,而是事关中国民航的发展问题。请民航的管理层注意,最近新华社公布了军队后勤供应体制大改革的消息,既然保障要求更高的军队后勤供应都可以走向市场———采用社会保障为主,何况民航乎?
|